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初中语文教师为例谈教师提问的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利辉

  摘 要: 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达到认识的最佳状态。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少不了提问这一环节。但提问并不是不分阶段、不分对象地想问就问,它是一门艺术,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相应地有所差别。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提问 艺术
  
  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与分析,为此教师在提问时不能提形式化的问题。提问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心理水平,掌握好一个度,以学生为中心,对提问有一个全面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艺术,上好一堂精彩而又充实的语文课。
  一、提问的历史概说
  在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十分善问,《论语》就是孔子与学生展开提问答辩的言辞。在西方,古希腊教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通过提问来揭于对方在认识中的矛盾。在教学中,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通过问题、交谈的方法宣传自己的观点。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提出提问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研究发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
  二、提问的基本要求
  1.以学生为中心。《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善于提出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适合他们发展思考能力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促使学生会问,而善问的目标应指向学生。
  2.问在有疑之处。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学生能理解的也问,不理解的也问,则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解答。如在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课时,如果是在济南的学校,老师就不要很直接地问学生这里的冬天有哪些景象?因为学生都知道,回答的兴趣因此而不高。教师应该恰到好处地问一句:为什么作者老舍不写济南的春、秋、夏而写冬呢?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思维,去积极思考。其实在思考时,学生们也会去想济南的冬天有哪些景象。
  3.问题难易适度。教师在提问时,应避免这样的心理:认为提出的问题越难就越能说明自己教的水平,学生就会越尊重自己。不应该是越难越好,而应当难易适度。如学习《岳阳楼记》时,其中的“春和景明”,教材已对“景”有注释了,对于初中生来讲,记住就可以了,但有的老师因为学问较深,可能会刻意去拓展,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是日光?因为这涉及大学时才讲的古代汉语知识,所以初中生根本不懂。即使老师解释了,学生也很难理解,这样的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害怕学文言文的心理。因此,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踊跃地思考。
  4.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处于情绪的高涨状态,调动学生寻找答案的积极性。
  三、提问的基本特点
  1.鼓励性。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而不能经常找固定的那几个同学回答问题,即使是他们自动举手回答问题,也要适时鼓励其他同学。因为经常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优秀的学生,难免会造成提问范围的缩小,使多数同学得不到回答的机会,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教师要设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或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鼓励那些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或在某个同学回答之后再问其他的同学有没有别的见解或观点,逐渐使班上的同学养成爱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2.开放性。教师的提问有时能够刺激学生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看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如《观书有感》这课,对于“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教师应该适时让学生们去思考“活水”是不是只指灵感。学生可以随意去想。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而只要学生进行了积极思考,即使得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不全面的,他们也获得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宝贵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思考经验有时比获得正确答案更为重要,至少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活跃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3.有序性。提问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课前经过细心思考的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进行的。教师在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应确保这个问题与前后所讲的内容有联系,有步骤、有层次、有节奏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主题思想内容,进行逐步深入的研究。如讲诗歌时,教师应该顺势问学生还记不记得前面介绍的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写作的时间等,只有了解了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4.提示性。提示性是指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活动能起到指导的作用,给学生指导思考的大致方向或从哪个方面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去着手思考研究。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一课时,也许同学们不会自己主动地把这一课所学的与前面学的《桃花源记》联系起来,只是就这一课而学习、了解陶渊明。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提一些问题,提示学生把这两课结合起来,通过对比学习,更深层次地了解陶渊明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提问的独特功效
  1.教师通过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学课文的人物情境之中,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游走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中,仿佛自己就是“落难的王子”。
  2.通过教师有效的提问,学生能够回忆、联系、分析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得到新的学习体会。如杜甫的《石壕吏》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先回忆小学学过的杜甫的诗,如《绝句》,对比这两篇课文,分析杜甫感情基调的变化,再联系杜甫的生平、背景得到新的启发和认识。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问一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有用价值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会学习。同时,通过问题的讨论,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机会。
  4.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经过自己的动脑思考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会使学生牢固掌握问题中的知识点。教师的提问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合作研究的机会,对知识的获取会比教师讲解记忆得更加牢固。
  5.提问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连续不断的提问教学会使学生逐渐形成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这种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以后的独立学习和工作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五、提问的独特技巧
  1.抓住对学生思维有统领作用的教材的关键处提问。教材的关键处即是指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如《孔乙己》这一课,孔乙己应该算是个悲剧的人物,但文中的孔乙己仿佛是个“笑星”。这个“笑”字应该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如可以问:“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读孔乙己不但笑不起,反而觉得有丝丝凉意,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每一个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思维的起伏波动,引起学生的讨论。“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理解透了。

  2.有计划性、目的性和启发性提问。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的中心,服从总的教材目标,有计划性、目的性和启发性,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有的课文要在阅读前提问,有的要在阅读中提问,而有的要在阅读后提问。如旧教材初中语文中的《威尼斯商人》这一课的学习时,教师最好在讲读前问同学们:在世界文学名著中有四部写吝啬鬼的形象的,一部是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的《悭吝人》;第二部就是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写了守财奴葛朗台;第三部就是《死魂灵》,里面写了泼留希金。后两个自读本中有了解过,请同学们回忆‘下’虽然他们都是写吝啬鬼,但他们的性格是否一样呢?这样学生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回忆所学内容,并给出解答。再如《项链》,学习这课时教师应该在阅读之后向学生提问现在社会还有没有“路瓦裁夫人”式的人物?而阅读中的提问,可以是提示性、启发性、总结性的等。如讲《愚公移山》时,在读完“愚公年且九十”时顺便问学生一句:“老愚公多大岁数了?”学生会答:“九十了!”目的是强调“且”的释义。即使是随便发问也要意识到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哪里去。
  3.问题要能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问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向其他学科渗透,促进新知识的形成。如在讲《石壕吏》这一课文时,教师不应紧紧局限于对这一课文的讲解,而是应该向学生提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历史问题。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受的兵役徭役等历史,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小学时学过的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句,这样就会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回顾以往的知识,并把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拓展课程领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提出的问题能揭示矛盾,引起思考。课堂中的提问能够揭示矛盾,形成一种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思考,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如在讲课文《卖炭翁》时,我让同学找一些放映农民疾苦生活课文或诗,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纷纷说出这些诗或课文,为下面我提出的让学生分析农民悲惨处境的原因作了情感的渲染和思维的铺垫。当学生回答是自然灾害造成农民悲惨命运原因之一时,我接着问:“今天的农民还会担心自然灾害吗?”这一问题并非我事先有意设计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的这个问题,这就使学生形成一种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思考,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总之,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该根据提问的要求、特点,针对实际,采取适当的提问方式,注意提出问题,面向全体学生,问题应该简洁清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问的频率也要适当。但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会面对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提问这一艺术。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编著.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严先元.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四川大学出版社.
  [3]靳玉冰.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
  [4]钟启泉,赵中建.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6]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