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荷梅
摘 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否密切相关。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良好对策,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以便更好地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动机 影响因素 对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并不是某种单一结构,而是由各种不同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当前,不少大学生感到学习的劲头不足,动力不大,存在厌学和隐性弃学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动机,并提出相应对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更好发展。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能够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在学习与认识的过程中具有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功能。学习动机与人生目标、理想、价值观等联系在一起。
大学生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力量,也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更为复杂,其影响因素更加广泛。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学生学习动机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其自身又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稳定性。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家庭的影响
学生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对待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其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大多数热爱学习、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来自重视文化知识求知欲高的家庭。相反,大多数不爱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其父母往往也不重视子女教育。
2.社会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学生品德、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时期,缺少价值判断能力,尤其是社会上存在某些“脑体倒挂”现象,往往会使学生觉得读书无用,读书吃亏,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被动,这必然影响其学习的最终效果。
3.教师的影响
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的教育引导,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为何而学的问题,从而使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得以长久维持。此外,教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课堂情境等,往往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研究表明,在不同教学形式和各种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最能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起长久的学习动机。相反,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呆板单调的教学形式最易使学生产生并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厌学、弃学。
(二)主观因素。
1.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影响
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可能塑造出两个截然相反的人来,这说明教育的结果是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来自教育对象自身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对学习过程的了解,对学习策略、作用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认知内驱力不足,仅靠外在奖赏就很难形成长久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其学习动机的稳固性和深刻性。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非常感兴趣,就会对这一门学科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学习也有动力。此外,学生的意志品质、性格及个人智能发展水平等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结果。
2.成功与兴趣的影响
不论在工作或学习中,人都是期望获得成功的。在学习中有了收获,达到了预期或意想不到的好结果,都会给人带来愉快的、兴奋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强化其学习动机。如果这些成功又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赏等积极评价,就更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会在学习上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如果在学习中达不到要求,总失败,成绩差,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变小。如果再受到老师的批评,别人的冷遇,则更会对学习信心不足,兴趣更小,效率更低,进而导致成绩更差,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对策
学习动机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他提出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自己学习需要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推动学习的动力。针对以上对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可以从如下方面考虑。
(一)在学习环境中,适当运用奖励与惩罚,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机。
奖励,是指家长、学校或教师所给予的东西,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感受或使其需要得到满足。如获得知识、赢得尊重和地位、受到称赞、得到奖学金等。反之,所给予的东西,使学生产生痛苦的感受,则是惩罚。如受到批评、被罚款、自尊心受到损害等。当然,奖励与惩罚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奖励可以激发和巩固学习动机,但有时候过多的奖励有可能导致学生功利性太强,不利于正确学习动机的激发;虽然惩罚会让学生的心理受到挫折,但适度的惩罚也可以使学生为了避免今后学习的失败,而更加努力。当今许多大学都采取了奖学金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利用评价分析的方法,帮助大学生争取与保持学习的良性循环,防止与克服恶性循环。
学习动机既是引起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成功的学习,可以加强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所以,大学生对已经形成的良性循环,要自觉地排除干扰,注意保持。如果由于学习成绩好而骄傲自满、不求进取,就可能造成失败而转入学习的恶性循环之中。已经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就要及时努力克服它。对学生本人而言,要把别人的低评价当作鞭策自己的动力,总结经验教训,树立信心,冲破恶性循环的羁绊。对教师来说,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多鼓励、多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摆脱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
(三)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得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一些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目标是考上大学,并没有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同未来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很多中学生进入大学门槛时,就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该好好地休息一下、补偿一下了,拼搏的神经松驰了,学习的动力消失了。只有使大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同国家的发展与命运结合起来并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上大学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才会使其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同时,也要使大学生认识到,跨进大学的门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大学不是避风港、目的地,而是加油站。
(四)结合间接动机和直接动机,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间接动机,而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直接的学习动机,它属于内部动机。这种内部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也是学习本身提供的。所以,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高水平教学,学习材料的新颖性及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是培养和发展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间接的学习动机与直接的学习动机相结合,才是最佳的学习动机,因为仅有间接动机而缺乏直接动机,间接动机往往难以巩固和发展,仅有直接动机而无间接动机,往往容易使学习境界狭隘。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推动学习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与强化大学生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专业方向已经确定,搞好未来专业是每个人的愿望。自己未来的专业需要什么知识技能,自己学到的东西能否在未来的工作中用得上并取得成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越准确、越具体、可信度越大,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解答一部分,但最有权威的、最令人信服是实践的回答。通过实践活动,如果学生看到了所学的知识、技能符合实际需要,能解决问题,或在解决问题中取得了一些成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大大提高。如果学生在实践中感到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就会产生新的更强烈的学习需要,如大学生搞的社会咨询活动、科技下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应用知识和检验知识的有效形式,对强化学习动机会起积极作用。
总之,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好为什么学及如何将学习深入下去的动力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应帮助他们逐渐形成高层次远期动机为主、低层次而各具特点的具体动机为辅的具有持久效用的动机体系,使其保持强大的学习动机,促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国强.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探析.教育探索与实践当代教育论坛,2007,(2):39.
[2]佘国华.师专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南工大出版社,2000.
[3]张宏如.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4]钟丽萍,王燕.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探讨.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05).
[5]罗福午.对学习有重要影响的若干方面.中国建设教育,2006,(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