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高校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建军

  摘 要: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人类特有的学习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水平、元认知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探讨学习行为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元认知 自我效能感 动机水平 心理因素
  
  知识经济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学习型社会的时代。学习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学习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终身学习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要求。因此,作为以学习为主题的学习型社会,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良好、平和的心态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元认知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认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个心理历程。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加工的认知和控制。元认知不仅是认识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集中反映在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控上。上课记笔记,使思想不开小差,既是对自己不注意的认识,又是对自己不注意的策略。有意识地运用活动、组织、精细加工、记忆术等策略进行自我调控,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元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在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下,学习策略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元认知对学习策略起定向、调控、整合和修正作用,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和促进学习策略的发展。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有效的学习者,还要提高元认知的能力。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培养学生认识自身元认知。可以自己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为目标,因为难度过高,达不到会打消自信心;难度过低,又缺乏挑战性。可以意识到自己当前的方法是什么,效率如何进行调节;也可以对学习结果进行预期,元认知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认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将元认知知识运用到学习中,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形式,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2.强化学习意识。强化学习意识就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操纵。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体迫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按某一目标进行;二是为某一目标而抑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两方面都着眼于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在自我控制中所体现的自我意识力量主要是自制力,自制力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施予的一种向内的意识力量。自我教育是个体对自己进行教育,即主体自我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它是自我调节的最高级形式。自我控制着眼于克制,而自我教育则着眼于发展,以求在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上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教育的心理实质,就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过程。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为自我教育提供了契机,但积极、健康的自我教育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教育者通过外部教育加以引导和启发。个体能将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也就是为他自身的发展发挥最为重要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学生学习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主要体现在:1.决定学生学习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学生的学习中的态度,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有可能选择困难的任务,较少害怕和焦虑;3.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和策略运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主要与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恰当的归因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明确学习评价是一种能力性、发展性评价。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使积极的评价效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尽量使用激励性、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要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坚持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的方式,辅之以结果性评价和教师与专家的评价。
  2.鼓励学生开展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从事实中归纳结论,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
  三、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选择、维持和增强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提高挫折的承受力,积极主动地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式,坚韧不拔地实现预定的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相当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生活中高强度诱因刺激的增加,学习很容易被认为是单调、呆板、没有生机的。所以,应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率,保持高涨的情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学习动机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调节作用。而自我调节是联结和协调动机的内在需求与外部诱因的中介与桥梁。通过它个体的需要被激发,进而获得能量和朝向目标的方向性,形成动力,从而引发维持行为。目标和强化等外在诱因也通过这种调节作用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实际上,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应该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2.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到学习目标的确立,在学习动机中各因素之间的协调等。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往往给自己确立较高的学习目标,而自我效能感差的学生则相反。由此可见,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条有效途径。
  3.意志的磨练。意志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方面,它对动机行为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个体的动机行为总是与克服一定的困难相联系,需要个体用坚强的意志来提高学习动机水平与力量来达到预期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训练学生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上贯注精神。
  4.结果成败归因的训练。结果成败归因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产生一定的成功预期和情感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个体把某项活动中的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降低甚至丧失成功的预期,进而降低相应的后继行为的动机水平。但如果归因自身努力不够,个体则会保持较高的预期,并增强后继行为的动机水平。归因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何归因对学生来说关系重大,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中介干预,使不利于学生提高行为动机水平的动机归因模式转化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机水平的归因模式,经常保持积极的情感和较高的成功预期。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运用说服、讨论、示范、强化等措施,使学生通过正确的归因训练和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变消极的归因模式,提高认识水平,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陈谦.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及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2]刘恒学.浅谈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J].教育艺术,2004,(04).
  [3]王云.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其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省教育厅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研究》(06SJD880029)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