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减负增效,数学教学如何备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传军

  面对全社会一致要求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减负”的政策。在减负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实施课堂教学?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的备课环节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1.正确理解“减负”,备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的,这显然是片面的。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各地出台的“减负令”都对学校考试的类型和频率作出限制性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的弊端。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学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心智成长为标准;教师以什么的方式教学生,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学习更新和自觉践行,是本轮减负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否则只会把课内负担转移到课外,陷入越减越负的怪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只有正确理解增效的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理念,才能有效解决当下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等诸多矛盾。
  2.深入把握教材,备内容
  教材各章节内容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大的教学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清哪些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哪些是高难度的技巧,既要防止学生对基础学习不到位,又要防止学生在高难度“动作”上反复操练,从而人为加重学生负担。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调序、变通,创造性地驾驭教材。所备的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思路要清晰。 例如必修1的教学,应突出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强调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与之相关的内容需用足够的课时讲解,而对于复杂的函数值域的求法、奇偶性的判断等内容要大胆地舍弃。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都有体现,教学中何处可以加大难度,何处可以加强技巧,教师要有所把握。同时教师要整体安排教学进程,分散难点、分解压力,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3.调查分析学情,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想知道的这些问题是否能够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学活动这样设计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有哪些?针对不同回答该采取什么对策?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以后,教学时就会准备更多的立体几何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在直观模型与抽象图形之间进行转换训练;创设新奇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去进行探索,进行抽象的推理证明,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4.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备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习应该是在他人的协助下形成的一种对信息独特的加工过程,以建构出更符合意义的东西;关于学习的条件,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作用,要强调学生间相互讨论学习。备课中要体现4个转变:(1)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过程。(2)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过程。(3)把对知识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变为对知识检索和探索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4)把单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
  在必修2§2.1.4《两条直线的交点》中有一道例题涉及经济学中的“平衡价格”,教学时若单纯由老师讲解,需要很长时间,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未必能听懂。于是我布置了如下任务:请同学们调查我国的“家电下乡”政策,该政策中为什么要有“政府补贴”,该政策中“政府补贴”影响家电“消费量”的数学原理是什么?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对其进行调查和学习,不仅理解了“平衡价格”的概念,而且了解了经济学中“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甚至有学生对教材例题的表述提出了质疑。有效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在课堂中既动脑又动手,全方位调动各种感官,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收到很好的效果。
  5.以合理有效为标准,备作业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寻求着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三条教学策略。
  5.1精选数学作业,使学生脱离“题海”。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应精心选择,使学生脱离“题海”。教师不仅要选配适当的基础性训练题,以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熟练基本方法之效,而且应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教育,特别是要审视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教师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相应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每次作业题最好都能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选配一些常规习题,还可以编纂一些错题辨析、悖论质疑与无定解的开放性习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地舍弃。
  5.2作业设计类型的多样性。
  学生面对数学作业普遍具有畏难情绪,感到枯燥乏味。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负担,原因之一就是,数学作业形式单调,机械重复和繁杂运算太多,缺乏能让学生主动创新的成分。教师可以在作业的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比如让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给学生布置一些数学研究的小课题,当问题较难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等等。
  5.3必备的基础性练习尽可能在课内完成。
  课堂作业能让学生及时获得正确的反馈,并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还能避免学生课后做大量的作业。
  
  参考文献:
  [1]朱文芳.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学,2005,5.
  [2]田中,徐丙龙,张奠宙.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研究探索,2003,5.
  [3]张国祥,卢兰馨,孺幕乐仪.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200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