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动态生成”,建构灵动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玉宝
摘 要: 传统外语教学以预设为蓝本,喜欢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教师缺乏积极性,学生没有兴趣。而今天倡导的课堂“动态生成”,让师生、生生在课堂中通过合作、探究,平等的对话,思维的碰撞,随机生成新问题、新思想、新情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乐园。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激活“动态生成”,建构灵动英语课堂呢?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动态生成 英语教学 灵动课堂
传统外语教学以预设为蓝本,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教师是教者、问者和指导者,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外语课堂普遍是以记单词、背语法为主,枯燥而乏味,缺乏一种生机与灵性。课堂动态生成否定了传统教学中机械的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倡导师生、生生在课堂中通过合作、探究,平等的对话,思维的碰撞,随机生成新问题、新思想、新情况,学生不仅是听者、答者,还是问者、思者、论者和“教”者。课堂动态生成以预设为基础,生成为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乐园。动态生成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立,体验的真实,生生的合作,生命的灵动。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激活“动态生成”,建构灵动课堂呢?作为一名一线外语教师,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积累了五点经验,写来与大家共勉。
一、精心预设,积蓄“动态生成”的基础
动态生成课堂并不是反对预设,而是反对机械地照搬预设。只有精心地预设,才能美丽地生成。如何做到精心预设呢?教师需要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渊博的学识,充分挖掘教材中有生成价值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判断、质疑、分析、综合”等认知活动,激起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合作、探究、对话、交流、分析、质疑等每一个步骤的开展都需要教师用心、精心、真心地预设,合作要有必要,不能流于形式;探究要有驱动力,不可哗众取宠;对话交流要形成真见解、真认识。对于学生的分析质疑,教师要想收得拢、放得开,必须做好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精心预设。所以,只有精心预设每一环节,动态生成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引入情境,创设“动态生成”的氛围
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段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对话可以诠释爱的伟大,一个5.12地震中的故事可以催人泪下,几幅千年日食的图片可以让人叹为观止,一段自编自演的小品足以展示学生的智慧……借助情境创设,能够让课堂栩栩如生,意蕴悠长,干讲单词语法,两嘴白沫,味同嚼蜡。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让学生有充分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机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引入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的愉悦、情感的丰富和体验的真实。因为身临其境,便有话想说;因为感同身受,便有话可说;因为感官的愉悦,思维也便活跃起来,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心灵的相约,便使课堂有了动态生成的氛围,使动态生成有了潜在的动力。在情境的引导和激发之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在情境中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感悟,学会反思,学会放飞理想与梦想,学会享受生命的活力与激情。恰到好处地设置情境,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之中,对存在现象的反思之中,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由此也彰显了课堂的灵动活力。
三、平等倾听,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
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才有主动交流与沟通的可能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这样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平等的倾听,最容易激发最真实、最自然、最生动的生成性资源,在这种资源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应微倾身体,学会平等地倾听,捕捉生成的契机与奇迹,捕捉刹那间的顿悟与灵感,捕捉生成课堂的亮点。平等的倾听,代表一种尊重,表达一种理解,暗示一种信任,是教师爱与智慧的体现,它可以暴露学生最真实的一面,丰富课堂有效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生成课堂实效,进而也可以延展学习生命的长度与宽度。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更让倾听成为一种能力。在听课时,我们往往有这种感觉,善于倾听的老师,师生关系是融洽的;善于倾听的老师,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期待,因为期待,学生感到被认可、被尊重,课堂是和谐的。
四、回归生活,探索“动态生成”的资源
美国伟大的教育家杜威先生倡导教育即生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主张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因此,走进社会,投身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便是我们教育的价值定位。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动态生成的资源,生活本身的无穷魅力与无限吸引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单调到丰富,由枯燥到多趣,也使学生由传统课堂中的配角变成主角,学习由此变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这样告诉我们,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会刻骨铭心,终身不忘。因此,教学应回归生活,放手让学生在生活的场景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提升情趣,进而引发内心的深层体验,定位内心的价值追求。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智慧资源,又要关注社会生活资源,由二者的结合激发“动态生成”课堂的活力。
五、多元评价,激发“动态生成”的可能
世界是多样的,生活是多彩的,每一位学生既有与同类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因此,我们的评价理应是多元的、多维度的。在评价指向上,不仅要关注答案正确性,更要关注思维过程与情感态度;在评价方法上,要追求科学性、艺术性与民主性的统一。“亲其师,信其道”,温和的语调,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言语,都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顿悟,生成的灵感,搅动内心那份珍藏的温馨。学生是一个可塑性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鲜为人知的优点,并将其放大、拉长。让每一位孩子多一分自信,少一分自卑;多一点坚定,少一点彷徨;多一次坚强,少一次懦弱。教师多元的评价随时可以成就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促使学生为其合理的存在找到恰当的理由。
饱含一份深情,肩负一种使命,我们已经认识到课堂“动态生成”,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配角为主角,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实现着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同时课堂“动态生成”也促使教师知识素养的提高及教育观念的更新,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不断研究,完善着自我,生成着自我,实现着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我们的课堂少一分乏味,多几分真诚;少一些说教,多一点感动,激活“动态生成”,建构灵动课堂,让每一位教师不断尝试着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1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