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俊

  小学语文教学因学生年龄偏小的缘故,特别需要处理好教学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小就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喜欢学习语文,为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让
  学生有所收获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讲述三点教学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适度实施体验教学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体验不是凭空进行或只在情感活动中进行,而是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既有情感的纬度,又有认知的参与,而只有感悟、思考、理解后的体验才深刻。宣传心理学“建议综合运用诉诸感性和诉诸理性的两种方式”,这值得语文教学借鉴。关注体验的情感纬度与认知纬度,就是关注语言学习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课标的要求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熏陶,犹如花香袭人,如和风细雨。过于持久的或过于强烈的情感体验,不利于记忆、思考和想象,心理学认为:“情感和智力活动往往是互相阻碍和干扰的。”教师不能唯情感体验是瞻,而使学生因处于强烈的情绪激动状态而难以担负起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学习任务。当然,教师也不能只强调认知而忽略情感。适度的情感体验既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又能落实语文训练。课改中出现的“泛语文”和“非语文”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煽情所致。学生被加以太多的情感,因而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学习阅读表达方法则经常被忽略。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情感体验的适度,引导学生高峰体验的努力是不可取的。高峰体验学说的创立者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高峰体验。”言外之意是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一生没有高峰体验。多数人的高峰体验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可时间跨度有多大,次数又何其少。在小学阶段就努力追求语文教学中儿童的高峰体验,恐怕不是明智之举。
  
  二、激荡学生情感浪花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课文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如在学习《番茄太阳》最后四个自然段课文时,我组织学生认真地研读文中的每个词、每句话,要求学生把文中的“我”当作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我们循着作者的眼睛“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那是因为盲姑娘“问我许多奇怪的问题”都得到“我耐心地回答”后的快乐显现。“明明”虽然自己已先天性双眼失明,可她坚强、乐观。当我们随着作者弯下腰听到“阿姨,……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时,我们的泪也跟着作者“哗地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感受到的课文情感的冲击,产生的心灵共振,也是因为盲姑娘知道别人为她捐献了眼角膜时,她也要像好心人一样去进行爱的传递时而感动万分。“明明”虽然与“我”分别了,可她那“天使般的笑脸,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这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到“明明”那活泼开朗、纯真善良的心灵,就像她所触摸到的“番茄太阳”那么美丽,那么温暖,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此时的课堂出现了“忘我”的境界,那良好的感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学生的研读中逐渐积聚,逐渐凝练,进而逐渐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研读中,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三、整合人文性工具性
  
  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我们需要用整合的思维来加以理解与操作,即在“人文”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即母语教学,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更改的一个事实。即使如此,落实“双基”也应是语文学科存在的最基本的理由,换言之,“工具性”应成为语文课最基本的属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意味着我们必须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内容和形式并驾齐驱。著名的特级教师丁有宽先生就曾冷静地分析说,小学语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学“道”(内容),而是学“文”(形式:语言规律、表达方法)。我们无法想象学生仅凭借自己生活中学到的一些说话习惯就自然掌握布局谋篇的方法。时下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所以很多教师就把孩子当成“无师自通”的天才,课上不加学法指导,不断让孩子说、让孩子读,希望他们仅靠自己的能力就能学懂课文,学好语文,殊不知“游泳”还需要教师点拨,不是站进水中就会的。
  在上述的这个大前提下再来理解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维无疑会相对清晰甚至“单纯”起来,即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工具性,而在实现的过程中则需要提倡人文精神。至于语文学科中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落实显然可纳入到“知识”的范畴来加以认识与具体操作。因此,“工具”是人文的“工具”,“过程”是人文的“过程”,“方法”自然是人文的“方法”。例如:师:(指着图片旁的“萝”问)小朋友们,你们谁有办法记住这个生字宝宝,与它交个朋友?(生沉思后纷纷举手)生一:“萝”字上面的草字头就像萝卜樱,中间那个“四”就是萝卜,下面那个尖尖的东西就像萝卜根往下垂。生二:萝卜是蔬菜,所以有顶草头帽,下面那个字我知道也念“luo”,像萝卜宝宝的家,这个字我去外婆家看见过,因为外婆住的那个村子就叫“罗村”……(一时间课堂上小手如林,孩子们有的想象,有的联系生活经验,生成了一个个个性化的方法)该设计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发挥了孩子的主体性,使孩子的创造火花被点燃,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挑战,但它同样给了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知难而上,鼓励创新,追求特色,小学语文教学就会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得到加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