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不教何谓教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笑秋
摘要: 本文对于近年来普遍存在的高校教授少有承担本科生基础课程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上课是教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的观点。
关键词: 教授基础课系统工程
1. 引言
南京某报报道:记者接到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的特殊“投诉”:他所在的学院一年级十一门基础课,竟无一门是由教授“执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真正为大学生上课的教师90%以上是讲师或者副教授。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教授如果在两年内不给本科生讲课,将被取消“教授”这一职称;副教授如果两年内不给本科生上课,将不能被评为教授。
教授本来就是上讲台教书的,近年不知为何,教授竟然可以不上讲台教书,并且成为一种“时尚”。本来是天经地义的本职工作和任务,却要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兴师动众地宣布规定,这看起来的确有些讽刺。
2.教授为何不教
据统计,在教育部所属的高校中,有1/3的教授和1/5的副教授没有承担相应的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其中几所高校竟有70%的教授、副教授不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教授“教还是不教”,原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教授教书就像农民种田一样理所当然,别无选择。那么,教授不教是否也有他自己的苦衷呢?
大学最初的职能是培养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由单一的教学中心变成教学科研中心,还肩负着科研成果转化的重任。在我国,改革开放让我们看到国内大学在科研水平上的差距,于是近些年来,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开始向科研倾斜。目前这种评估体系太注重定量指标,忽视定性指标。科研成果容易定量,如发表了多少SCI论文,争取了多少科研经费,而教学成果则很难定量,这导致大学教师对科研产生一种自发的倾向。教授课可以少上或不上,但论文不能不写,科研不能不搞,而且搞科研可以折算成课时,课时却不能折算成科研。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本科生的课时是有限的,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课程的工作量占全校教师工作量的比重增大,而研究生课程又规定必须是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才有任课资格,从而导致一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主要担任研究生教学。许多教授反映,他们为完成研究生教学已满负荷工作,如果再承担本科基础课程,不仅精力不济,无形中还会造成与讲师争饭碗的局面。
由此看来,“教授不教”除了主观因素外,客观的局限和体制的缺陷也不容忽视。
3.教授为何必须讲基础课
美国总统奖获得者、美国阿克隆大学董事会杰出教授、著名华裔高分子科学家程正迪教授在谈到中国的教育时提出:“要使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要培养一大批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队伍。教授要活跃在育人第一线,把最先进的知识转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和做人的品质。”
由此可见,教授以教学为本,不仅不影响科研,反而会促进科研。教授必须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材,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同时,由于教授活跃在学科领域最前沿,因此,只有积极参与和引导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寻找新的学科成长点,才能对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创新,在讲授课程时才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另外,教授活跃在教育第一线上,其贡献不仅仅是把先进的学科发展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有创新精神、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教授是学生的楷模,他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教授教学有诸多好处:一是科研一般向纵深发展,容易越搞越窄,这就需要教学来弥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多是横向扩展的;二是年轻人思维活跃,教授从教学中能吸取大量营养;三是桃李满天下,对教授是一种人生的激励。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到一流的教授,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4.教授上讲台是系统工程
教授上讲台是个系统工程。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十分必要,但没有一整套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恐怕很难推行。
目前,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完善鼓励教学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北京大学实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清华大学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从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到实行“长久职位”制度,并且已经有了一套具体方案。中央财大设立的基础课教学奖,对教授上基础课也形成了良好的导向。
另外,要使课程的设置趋于合理,就要统筹安排。现在本科生归教务处管,研究生归研究生院管,如何协调也是一个问题。不同职称的教师给不同的学生上课应该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讲师中也有对于学科特别精通的,同样也可以教授研究生课程,以分担教授的研究生课时,使教授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本科教学。
5.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应该以生为本,因为大学生是大学的根本,正是因为有了大学生,大学才得以存在,而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上课是教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岑建君.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