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红楼梦》英译本中服饰词汇的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薇

  摘要: 服饰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古到今,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探究,并与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进行了对比,从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角度出发,揭示出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关键词: 《红楼梦》英译本服饰词汇翻译
  
  一、引言
  
  几千载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衣冠古国”的称号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赞誉,因为这称号中包含几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智慧、思想、技能等综合的创造物。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候,无论是从服饰工艺还是服饰礼仪来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红楼梦》中服饰描写所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不仅表现在大量服饰的直接描写中,更主要的是书中的服饰描写基本上折射出封建贵族家庭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人物到制度,从家庭到社会,无所不包。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翻译是指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和交换。服饰的翻译则是文化翻译方面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作为“脂粉队里的英雄”,王熙凤的服饰是《红楼梦》所有女性人物中描写最丰富、最精彩的。本文将从曹雪芹重笔所绘的“辣子”――王熙凤的三次传神之态入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并与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进行对比,以揭示文化在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二、三译熙凤
  
  王熙凤性格开朗而张扬,不管是穿衣还是戴饰品都极尽奢华,有她在,就多了一道艳丽的风景。王熙凤在书中第一次出场,正值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和外祖母、舅母及表姐妹们各叙亲情之时。林妹妹眼中看到的表嫂:
  原文: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第3回)
  译文:Her gold-filigree tiara was set with jewels and pearls.Her hair-clasps,in the form of five phoenixes facing the sun,had pendants of pearls.Her necklet,of red gold,was in the form of a coiled dragon studded with gems.She had double red jade pendants with pea-green tassels attached to her skirt.
  Her close-fitting red satin jacket was embroidered with gold butterflies and flowers.Her turquoise cape,lined with white squirrel,was inset with designs in colored silk.Her skirt of kingfisher-blue crepe was patterned with flowers.
  凤姐的钗与普通的不同,钗上分出五股,每股一只凤凰,作朝阳之态,口衔珠串。项圈也是比较普遍的饰物,凤姐的金项圈乃以赤金累丝绞成,前有盘螭纹样,下垂以珠玉连缀而成的璎珞,价值不菲。译文中的“hair-clasps”和“necklet”均成功地诠释了钗和项圈。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汉读者而言,已经近乎是取得了文化的对等。
  宫绦便是宫廷所造或仿宫样织造的丝带和丝绳。妇女常在腰间所系绦带的末端打结或挂佩以压裙幅,“双衡比目玫瑰佩”就是这样的饰物。杨氏此译可谓传神。“double red jade pendants”四词把“双衡比目”、“玫瑰”、“佩”这件令母语读者都感到很模糊的美妙玩意儿给清晰地描述出来。而“pea-green tassels”的功能也是一眼便知。杨先生如此传神的翻译技巧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关于裙子本身“skirt of kingfisher-blue crepe was patterned with flowers”,笔者则认为有些许不妥。“翡翠”是裙子的颜色。这里指的应是一种绿色硬玉的颜色,即“jadeite”,其色翠绿。从古至今,妇女的裙子都很喜欢用鲜艳明亮的绿色。更何况是凤姐这样的轻佻俏丽的少妇。译文中的“kingfisher-blue”是翠鸟的颜色,远不及jadeite来得鲜亮。
  “cape”这个词一直是《红楼梦》译评界争论的一个话题。“褂”――“Chinese-style unlined garment,gown”,宽大的长外衣,于《红楼梦》中是一种在棉袄和裙子外穿的一种无袖、束身、V领、长至膝盖下方的外衣。《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给“cape”下的定义是“a loose outer garment or part of a garment without sleeves fastened at the neck and hanging from the shoulders”,是斗蓬、披肩。所以笔者认为“石青银鼠褂”译为“turquoise gown,lined with white squirrel”更为妥当。
  周瑞家的曾对刘姥姥介绍八面玲珑的凤姐:“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刘姥姥亲眼见到凤姐,才知周瑞家的所言不虚。
  原文: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第6回)
  译文:Xifeng had on the dark sable hood with a pearl-studded band which she wore at home.She was also wearing a peach-red flowered jacket,a turquoise cape,lined with grey squirrel and a skirt of crimson foreign crepe lined with snow-weasel fur.
  昭君套是明清时期妇女冬天时在房中戴在头上的皮暖额。勒子是清代妇女套戴在额上用以御寒的额饰。南方称兜,北方称勒子,多以黑绒制成,上缀珠翠或绣花朵,套于额上,掩及于耳间,系二带于髻下而结之。攒珠勒子,即用金银丝穿珍珠作为装饰的勒子。译文中“dark sable hood with a pearl-studded band”译得略有缺失。虽有“套”――“hood”,却无“昭君”。笔者觉得不妨直译“Zaojun hood”,后加注即可。这样才能译出“昭君套”所暗示的社会地位与财富。
  “洋绉”一词笔者也与杨老意见向左。“洋绉”是制裙的料。这是一种薄儿软的平纹春绸。微带自然皱纹。绉是一种丝织品,它利用经、纬线的粘度和粘向不同,织成后绉缩交错,表面因此变得高低不平。“洋绉”只是绉纱的一种。所以不应是译文中所理解的“foreign crepe”,只是“crepe”便可以了。

  在中国这样一个礼制极其完备的国家,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或场合,需要特定的头饰与之配套。第六十八回中凤姐去见贾琏偷娶的尤二姐。二姐一看,只见凤姐“头上皆是素白银器”。为何用素白银器?因为这时,宁府的贾敬也就是王熙凤的公公刚死不久,还在带孝之中,故用素白银器。
  原文:尤二姐一看,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第68回)
  译文:Second sister You saw that Xifeng had nothing but silver trinkets in her hair and was wearing a pale blue satin jacket,black satin cape and white silk skirt.
  这一次是与尤二姐正式交锋的贾琏正室。正应了民间俗话所说的“若要俏,一身素”。王熙凤和曹雪芹都懂色彩心理学。“红妆素裹”果然显得清素而又格外俏丽,出其不意的装扮同时也暗藏了来者不善的机心。一身素服,连青缎子上掐的都是银线,明摆着“国孝家孝,两层在身”,等于在宣读贾琏偷娶二姐的罪状。王熙凤笑吟吟地上门亲迎,恶狠狠地暗设陷阱。这一套素装银饰的色调,在渲染气氛和刻画性格上都发挥了独到的作用。
  杨老译文中“silver”“pale blue”“black”“white”四个颜色词的连续使用不仅译出了其骨,更是书出了其韵。
  
  三、结语
  
  总的来说,翻译是可能的,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做到选择奈达所说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s),而不能做到“完全充分的翻译”。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关注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更要密切关注其文化差异,这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
  我们应该肯定文化可译性的存在。严复对这种文化中的可译现象作过精辟的概括:“译本表达同一真理之能力,诚多有不如原著处,但译本表达同一真理之能力,有时同与原著,甚或胜过原著亦未尝不可能也。”(沈苏儒,《论信达雅》)
  另外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一种语言的言语材料的全部意义、全部信息,往往因为缺乏对等词、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语法结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等等原因,不能充分地、完善地转移入另一种语言的言语材料,因此在不同语言之间又普遍存在着不可译性”(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所以,译者一定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在翻译时要重视文字中所蕴涵的异国情调及所承载的异域文化,小心翼翼地做好文化方面的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十,十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
  [6]陆古孙.英汉大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英汉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曹雪芹,高鹗著.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英汉对照).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