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究思维能力,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曙光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使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化学教学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分类指导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人们发现新事物、新线索,进行探究。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清晰、积极。因此,教师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在化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利用有趣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理念强调以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各种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钠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我还增设了“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放一小块钠后滴水”的实验,学生发现水居然可以点燃酒精灯。看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讲到氨的制备时,因为此前学生已制备过多种气体,也见过多种制备装置,所以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制备氨气的装置和制备哪种气体的装置相同?(2)根据氨气的物理性质应用什么方法收集氨气?(3)如何验证氨气已经收集满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得出了结论,我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及时给予了肯定和补充。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又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了,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结合日常生活,提高兴趣。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正如美国前化学学会会长布里思罗所说的:“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因此教师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不应局限于理论,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而应该结合《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实际行动教学。
(1)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三废”利用等,讲解这些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现代意识。例如:讲解《物质的分散系》时,教师可结合学校附近工厂的特点,抽取工厂污水为原料讲解分散系的分类、构成和检验,取地下水进行电解,再进行离子检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农业生产。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氯碱工业、电镀等。教师可以向学生揭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工业规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展示未来世界化学科学的前景。例如,讲解《酸碱中和滴定》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要求学生亲身去体验:在家里将两束鲜花分别浸入食用白醋稀溶液和纯碱溶液中,花的颜色将发生奇迹般的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增强其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好奇心。教师应利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牛胰岛素”、“侯氏制碱法”等素材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山东假白酒案”、“苏丹红”、“孔雀石绿”、“吊白块”等社会现象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
(3)营养学知识。如:人体内所必需的元素及其合理的摄取、糖类、蛋白质、油脂等知识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这样,能让学生觉得学化学不仅能学到理论,而且可以学到一些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从而真正转变学习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活用教学手段,力求多变。
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应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使学生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将其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例如:在讲授《化学与技术》中的“硬水软化”这一节时,我首先问学生:(1)什么是硬水、软水?(2)硬水对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哪些?(3)怎样进行硬水软化?然后我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书本、分析教材内容。在讲《授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时,我让学生像学语文那样阅读;在讲《物质的量》时,我让学生像学数学那样严密推理;在讲授《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这些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双基得到很好的落实,不仅知识得到了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得到了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精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应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外化,展开解决问题的新课学习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地提出问题,才会更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更深入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更有效地学习。
2.问题的选择具有探究价值。
具体的化学问题都可以用探究方式来学习,但从有效教学效益性考虑,并不是每个化学问题都有探究价值,特别是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学习时间不足。这就要求教师精选探究内容,探究点应设在那些主干知识,以及对学生提高学习和探究能力有作用的地方。
在《化学反应速率》一课例中,四个有关反应条件的是否有必要都进行探究?关于颗粒大小,浓度、接触面大小等影响因素,直接利用生活实际如燃烧问题就可以分析得清晰明白,这种问题探究的有效性值得商榷;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虽也可以直接由生活中得来,但探究这两个因素仍是有价值的,其有利于学生今后比较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影响的不同。
在《氧化还原反应》课例中,关于氧化还原记忆方法的探究虽然没有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活动探究建议中,但这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常见记忆误区。把问题设立在记忆方法的探究上,不仅对学生掌握本节知识有利,而且会让学生体会如何寻找适合自已记忆的方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3.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才是有效的探究。
来自于生活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最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学生也最容易把探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中,体现探究的效果。如对小苏打和纯碱进行性质比较的探究,我用碱水粽引入纯碱的概念,让学生对生活中经常吃的碱水粽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其探究的渴望,同时也激发其提出了新的问题:碱水中含什么成分?我引导学生主动地向家长询问或查找相关资料,使其有目的地了解相关知识,同样也激发了其对本学科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4.问题应适应学生现有知识的水平、认知结构。
有效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一定由学生提出,关键在于是否合适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学习《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中水质监测内容时,若无相关背景材料,学生以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根本无从探究。我用资料卡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的方式,引入水中溶解氧的概念,然后介绍BOD和COD的概念,介绍水中有机物等污染物质在降解时需要氧气,这样让学生理解了为何用水中溶解氧含量来作为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再结合生物中的水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得出了为何水藻疯长会导致水污染的情况。
三、分类指导,让学生自觉探究
1.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涉及一些与本节课堂授课知识有关的内容,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2.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而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教师应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其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