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企业人才观调研与高职人才培养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 卫

  摘要: 现代企业坚持德为先才为次的用人原则,把高职人才作为企业技术工人队伍骨干对待和使用,要求高职人才具备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只有重视基础教育和人文、心理等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要求。
  关键词: 现代企业人才观高职人才培养对策
  
  根据企业的用人情况和用人要求,采取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举措。我课题组在重庆市劳动局、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的支持下,对重庆长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重庆巴山仪表厂、东风渝安集团等十六家现代国有、民营、合资企业进行了调研,经过对一手材料分析论证,写作了本文。
  
  一、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使用情况
  
  (一)即时使用与战略储备兼顾。
  高职人才,既作为生产一线劳动力使用,又作为企业人才战略储备使用;既作为现时生产要求使用,又作为企业长远发展使用。企业认为,一线工人中高职人才最有发展潜力,但需要企业的再锤炼,所以招录使用高职人才是做两手准备。
  
  (二)定位一线工人,但给予特别关注和重点培养。
  对招进的高职人才明确定位为一线工人,并以此进行要求和考核,但相对于其他工人要给予特别关注和重点培养。培养为两个向度:一是生产车间或相关部门的基层管理人员,从作业指导员、班组长到车间管理干部或部门经理;二是技术骨干人员,从质量检验员、监测员到部门技术研究开发人员。若高职人才有其它才干,则量才使用,如共青团工作、企业宣传与策划、企业管理等。
  
  (三)在“德”“才”关系上,“德”为先,“才”为次。
  在“德”“才”关系上,企业把“德”放在第一位。企业人士认为,工人外显的“才”的缺陷,只要有一定基础,就可以通过企业培养弥补,而且在才干方面,如“技能”,其本身也在不断改变和提高,而人的“德”却根深蒂固于人的内心,企业非教育机构,难以改变人的“德”。“德”有问题的人,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很大危害,所以企业坚持这样的用人原则:有德有才,予以重用;有德欠才,可以培养;有才无德,一般不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而对于“德”,企业人士作如此诠释:是社会之德与企业之德的融合,因为企业本身就是社会构成部分,企业之德是社会之德的企业现象,如“忠诚企业”,就是“诚信”在企业的具体要求。
  
  二、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一)要求高职人才具备综合素质。
  在创新中生产高质量产品,是企业的生命。而拥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高素质工人,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企业人士认为,生产出高质量产品,并非单纯的高技能就能实现,这是技能、意识、思维、品质、心理等综合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企业特别看重一线工人的综合素质,希望本企业有素质水准尽可能高的一线工人队伍。
  
  (二)要求高职人才自身定位正确,心理素质好。
  企业对高职人才都是以一线工人定位的,是以一线工人中最高层次要求和评判的。企业希望高职生到企业,首先要自身定位正确,要以良好心态对待自身角色定位与岗位工作,以及在企业的地位与待遇。“只有心理素质好,心态端正,才能扎根企业生产一线,努力工作,做出成绩”。
  
  (三)要求高职人才人品好、工作踏实、无恶劣习气。
  现代企业生产,高节奏、高速度、高配合,生产过程既是物的紧密联系,更是人的紧密配合。企业需要安定的生产环境、良好的生产秩序、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踏实工作的员工队伍。员工若有恶劣习气,如偷奸耍滑、嫉妒、反社会人格、个人至上,等等,就会在企业环境和生产中表现出来,影响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因此,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思想品德、踏实工作等人品和行为习气特别看重。
  
  (四)要求高职人才头脑灵活、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扎实。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做事”能力是这样要求的:1.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2.头脑灵活、反应敏捷;3.组织协调能力强,能较好处理人―物、人―人的关系;4.做事习惯良好、适应性强。企业认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岗位“无缝对接”是不可能的,任何员工都有对本企业生产工艺特征的应知应会过程,上岗前都有本企业要求的适应性培训,都要经历一段时间实践与磨合。熟练的技能和水准较高的做事才干,是“灵活的头脑+扎实的基本技能+努力+实践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学校教育达不到的。因此,企业对刚开始工作的高职生(员工),总有一定的培训和适应期,并不期望“没有差异”,而是看重学生基本的“质”、基本的“能”和“有塑造和培养前景”。
  
  (五)要求高职人才具有上进心,能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管理和技术骨干。
  企业生产一线管理和技术骨干是在生产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我们所调查的企业,生产一线员工结构都比较复杂,包括技校生、职高生、高中生、社会招聘人员、农民工、高职生及少量本科生。“一线工人定位留不住本科生”,企业人士说:“高级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生产管理骨干都很缺乏”,“从高职生的履历和才能构成情况看,高职生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生产一线人才”,“希望高职生进厂后,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上进心,把自己的才干好好表现出来,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管理和技术骨干”。
  
  三、高职教育和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差距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企业要求。高职教育和学生素质在以下几方面较为薄弱,离企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存在基础薄弱状况。
  企业在招录学生时,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注重基础扎实。对高职教育而言,这也应是起码要求。但是学生过不了这一关的比例较高(各企业各专业要求不尽相同,最高的达到了9:1)。企业反映:不少学生基础差,许多常识性的要求都不知道也做不好。为此,我们专门走访了顶岗实习学生和已经在岗工作学生(员工),得到的反映是:学校教育,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存在脱节问题,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少教师对现代生产要求很多方面自己都不懂,对所学专业与生产实际,我们接触感性的东西太少。
  
  (二)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学生内在的综合素质反映。这方面,不少学生的表现与企业要求的大学生人才要求存在差距。表现为:在企业的心理素质测验和职业能力测验中,很多学生达不到企业要求,难以过关;在面试过程中,不少学生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表达困难;在试用过程中,不少学生不是埋头苦干,而是不合时宜地过多关注待遇和条件问题;工作中遇到问题,思想认识起伏大,不能泰然对待。
  
  (三)学生的职业人素质尚需加大培养力度。
  对高职生的“职业人素质”,企业人士是这样解释的:高职学生首先自身定位要正确,要把工作当干事业来对待;其次,要把自己融入企业文化中,适应企业环境;再次,要有良好职业道德,以职业人姿态进入岗位角色,求生存图发展;最后,要有主体能动性,在工作中要有主体意识,要活跃、积极、主动,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从学生的表现情况看,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是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屑于工人角色与定位,思想行为时有表现;二是角色转变缓慢,学生观念呆滞,对企业文化及生产环境常产生习惯性抵触与非难;三是工作主动性不足,敬业精神与钻研精神不强,对职业道德有片面理解。
  
  四、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高职人才培养对策

  
  (一)高职人才培养应把握好三个向度。
  社会人、职业人、企业人,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三个向度。这三个向度诉求下的人才素质才是全面的素质,才会达到企业最佳的满意效果,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才会更强。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招录、使用、评价及素质要求态势看,现代企业讲求和谐发展,特别要求人才的和谐发展。企业文化显示了企业的发展追求,企业文化的承载需要培养企业人;企业文化的拓展需要企业人向职业人升华;企业文化的社会归宿,需要企业人复归社会人本色。现代企业深知企业功利性目的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离不开员工的社会人、职业人、企业人的综合素质展现。社会人、职业人、企业人素质集于员工一体,是现代企业活的生产力,有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学校教育角度看,就业导向,既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又要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更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透过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我们看到职业要求的共性和社会要求的属性,即职业人的属性。高职人才既是企业的,又是社会的,更是学生自己的。所以,高职人才培养应把握好社会人、职业人、企业人三个向度,坚持三位一体培养,使学生在素质方面既能面对单个企业,又能面对任何企业。否则,将会导致学生素质欠缺,出现广义上的就业梗阻问题,既影响学生充分就业,又影响学生长远发展。
  
  (二)把握好职业教育属性,重视和搞好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招牌,应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属性。高职人才培养绝非是面向单个企业某一时段的职业培训,是包含有培训的教育,面向的是多个不特定企业,是N个企业要求的社会落实和教育落实,也是人的发展的社会落实和教育落实。职业教育既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又指向个性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乐业”,受教育者既要藉此获得从业资格,又要藉此获得全面发展,体现的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学校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熟练高精的技术、高水准的职业才能、人的长远发展,都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拓展的。这与现代企业的用人观也是一致的。学校人才培养,应在夯实学生学业的基础上下功夫,包括专业理论基础、技能操作基础、职业适应基础、就业竞争基础等。教材改革应从源头做起,重在符合实际的基础知识传授。专业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并应经常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吸取新的营养,适应新的变化,不断提高自己,把新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校应加强学生社会实践,重视实训设备更新,增强学生专业感性认识。人才培养,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将出现空心教育和空心人才现象。教育虚浮,从长远看,于企业、于社会、于学生都不利。
  
  (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都体现出较强的人文内容,如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的发扬,奉行勇于开拓追求上进的时代精神,要求典雅的待人处事行为礼仪,讲求团队和谐的行为准则,要求高职人才体现文化人的表现特征,等等。现代企业绝不充当“有物无人”的不合时宜的现代社会的对立体。人文素质教育于高职而言,是较为薄弱的一环。我们应当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性、整合性、功能性来看待人文素质教育,提高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从更全面的角度满足现代企业的现代人才需求。
  
  (四)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工作环境,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应对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应对出现的各种困难。这是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刻意要求。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任何企业都是难能立足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形成的,是一个长期教育的渐进过程。因此,这项教育应从学生进校时就抓,直至学生走上就业岗位。这项教育在高职院校也是较为薄弱的一环。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教育,把学生推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磨其心智。我们应当告知学生这样的道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热爱本职工作,前程始于足下,一切都是从最基础做起的。我们还应当广泛持久地宣传从工人中成才的典型人物,因为励志――既是学业的动力,又是事业的起端,更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育与培训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重庆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的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