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学科如何进行诱思探究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克安
摘要: 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教学问题日益凸显,诱思探究教学能有效适应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新课程实施,缓解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问题。本文主要从情境创设、阅读教材质疑、问题生成三个层面阐释诱思探究教学过程。
关键词: 诱思探究教学情境创设阅读教材质疑问题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教学问题日益凸显。现在,看是否有价值的好课,重点不仅要看整个教学过程是否一气呵成,教师挥洒自如,学生积极配合,顺利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思维是否活跃,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能否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针对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观察和思考,尝试利用诱思探究教学途径,解决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质量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开启思维,探究新知
从上图的动机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影响学生诱思探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培养呢?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新需要的不满足,收到诱思探究的效果。
情境是具体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其形成的心理总和,课堂教学情境联系着学生的认知、动机、兴趣和意志信念。创设良好的情境环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要创设和调控好教学情境,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的联系,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情境创设客观上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制作不同的教具或CAI,以最佳的情境画面、音乐、语言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把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新知识联起来,自主体验、思考和探究新知,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两弹一星”精神永驻一目中,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观念,学生在理解和接受层面上可能有困难,又与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中的讲效益、讲实惠等观念相距较远,而创设情境组织课堂教学不但能有效解决这个难题,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新知。因此,教师可让学生们了解铁人王进喜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认真思考观察,多角度分析归纳:(1)王进喜的人生价值应该从哪里体现出来?他给我们留下哪些精神财富?(2)从实际出发,谈谈现在你作为班级一员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3)根据自己的理想,想想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合理地创设情境,以境激趣,以趣启思,以思引探,使境、趣、情、思、探有机地融于教学活动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合力。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质疑,探究新知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结构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思考、质疑、释疑,特别是要教给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于无疑处生疑”的方法。
阅读教材质疑方法主要是:(1)关键之处设疑问。在观点、概念、原理的关键字、词、句中提出疑问,以便准确、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2)核心之处设疑,以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提高分析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后,教师应设疑“人民是怎样当家作主的?”。(3)困惑之处,易错之处设疑。(4)无疑之处设疑。有些问题看起来无疑,如果提出疑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民主管理”概念时,从课本内容来看,没有什么疑问,但设计“中学生在民主管理中能够做什么?”疑问,便使课本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质疑就是诱思,释疑就是探究。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就是教材,因此,教师应利用教材,通过诱思探究途径,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问题生成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由于众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意识普遍淡薄,尤其是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学生生成问题意识缺乏的情况比较严重,而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相违背。于是利用组织问题生成教学,诱导学生思考、探究新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凸现出来。
问题生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环境与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另一种是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自然形成,即我们所说的问题生成。
如何利用问题生成的课程资源,诱导学生启动思维,积极探究呢?
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问题生成能力。根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生成问题的技能:(1)联系实际法。理论是灰色的,生活却是常青树,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从而不断促使学生生成问题。如学习“规律与规则的区别”后,针对“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则是意识的,第二性的”,教师可以引入“道路交通法规的修改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我们可不可以修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2)刨根问底法,就是引导学生对基本原理、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多问几个为什么?求其所以然。如在学习“恩格尔系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计算自己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并进一步追究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使学生会得出“消费水平决定消费结构”的结论。(3)逆向反思法。思维的逆向性指思考问题时沿着一般意义的顺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以期产生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成果。这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结论反过来进行思考,生成问题。(4)引用示范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进而为学生自己主动提问奠定基础。
然后组织问题生成教学,诱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其基本程序是:提供生成问题情景或教材――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组织“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负面影响”教学时,教师利用课件展示:(1)美、日、印和中国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比较的柱状图(1990年),(2)我国文盲状况的资料(2002年),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自主探究学习,请学生在有疑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问题中选择出紧扣教学任务的几个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民主方式逐个解决问题。
问题生成教学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以集体讨论共同解决,最后以民主方式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见解,并在教师引导下把教材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生不但能从学习劳动中增长知识,而且能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从情境创设、阅读教材质疑、问题生成三个层面阐释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诱思探究教学过程,初步揭示了诱思探究教学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刘锋.情境探究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6,(10).
[2]聂幼犁.从法国大革命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