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永胜

  摘 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问题。本文对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职业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其成因,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缓解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 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检视职业倦怠高发的教师团队,探讨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找到缓解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新时期的教师进修学校,既继承了教师培训的传统工作,近年来又纷纷自谋出路,大都转型为中职学校,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既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根源与普通中小学教师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面。
  (一)职业因素。
  1.外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教师进修学校往往承担着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各项培训任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教师的教师”,因此,社会各界对“进校”教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诸如教育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培训都由“进校”承担,也要求“进校”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践行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然而在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 他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考虑如何跟上知识的更新,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且有来自学历、职称、竞争上岗等方面的压力,不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想让较低水平的中职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教师就要付出长期而大量的劳动,而长期付出可能看不到回报,因此,缺少职业满足感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厌倦。
  2.角色冲突
  很多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都认为更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可是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常常无意识地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至于产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在授教期间内化了与真实世界不相符合的专业角色,认为“自己不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专业的想象。这样,职业带来的无情心理压力就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极易引起心理问题。
  3.角色尴尬
  对于进修学校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的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大多伴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大。另一方面,社会、家长、学生对进修学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是“吃政策饭”的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偏低,这样就造成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轻视和不亲,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种不能从劳动中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悲哀,使之处于一种尴尬的角色中。
  (二)工作环境。
  1.工作性质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其教育对象更为多样和复杂,既有常见的、传统的成人(参培教师),又有近年来各进修学校较为多见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这两类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对象给进修学校教师带来的显然是不同的职业成就感。其次,教学工作要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类对象也很有可能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往往会因为既有的风格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成就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另外,进修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在所有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教研工作的成果往往周期较长,而且这些成果的转化必然需要时间和时机等因素,因此,教师体会不到教研的乐趣,这也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教学评价
  对进修学校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现实当中,进修学校的教学评价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评价标准的不全面、评价手段的滞后、评价范围的狭隘、评价方案欠科学、人为主观因素较多等,更主要的是,不论什么样的评价方案,实际操作中都难以把握住客观标准,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教师的工作不能真正得到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认可,必然使一部分教师产生消极应付心理,工作成就感降低,进而导致职业倦怠。
  3.工作压力
  如今,竞争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教师的“铁饭碗”早已打破,职业安全感受到严重冲击,教师要想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就得不断学习、深造。新时期的进修学校,其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差,平行班少,受生源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学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现象,导致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工作量大幅增加。职业压力凸显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使教师身心过度疲惫,久而久之,职业倦怠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巨变带给教师的压力
  由于国际教育竞争形势的激烈,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大刀阔斧的做法,力争以最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可是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多观念、思想、概念、技术、行为都需要从头学起。客观上,这种过急的形势,过高的要求,过于理想化的策划,对于教师来说,实际压力超过了实际承受力,这种压力不能缓解,就会变成焦虑,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疾病,最终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2.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升学率的影响,社会舆论方面更倾向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更容易看到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对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一方面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不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例如,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岗位职数少、论文要求严格、评审不一定通过等,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是用普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标准来衡量,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和成人教育专业课的特定要求。长此以往必然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减退。
  3.教育大环境
  大学扩招、“普高热”升温导致中职教育出现滑坡。一般文化课成绩比较好的初中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升入普通高中,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以致挂进修学校牌子进行中职招生与教学的教师进修学校生源萎缩,学校规模缩小,教师转岗或教学与专业不相符的现象严重。近年来,进修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一些学校与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受所学专业、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转岗或再就业希望渺茫,许多教师感到失望无奈,遂导致情绪消极。
  (四)教育对象的特点。
  1.生源质量不高
  进修学校的教育对象,以往一般是各类在职教师,现在,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形势的发展,相当多的进修学校都扩大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比如从初中毕业生当中招收一些人,读上三年五载之后发给大学毕业文凭,这一类学生是高中生或大学新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且大多是考名牌大学无望、相对来说较差的学生,他们有相当多的人抱着混文凭的态度,不思学习,缺乏进取心,这样,教师的教学便缺乏应有的挑战,从而平平淡淡地度日,而且感到教这样的学生极容易疲倦和厌烦,很容易得过且过,出现职业倦怠感。而对于前一类对象来说,他们对培训并不十分重视,学习往往是走过场,对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他们虽有兴趣,但缺乏深入、持久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因此,希望老师不讲理论教材,只交流现有的教学经验,这也使上课的教师有曲高和寡、英雄寂寞之感,职业的倦怠感也油然而生。

  2.管理难度大
  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降低,必然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而且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调节学生的厌学情绪,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但即使如此,教师的付出往往也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理解,师生对立时有发生。课堂教学困难,厌学情绪蔓延,学生的品行不端,纪律涣散,都极易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树立职业信念,提高职业声望。
  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本职工作为荣,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二)给予教师恰当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期望。
  教师角色只是教师个体多种身份之一,不能等同于教师个体的全部。目前在审视教师时,习惯于用教师角色代替教师个体,从而遮蔽教师个体本真的生活,把对角色的期望沿用于对个体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把想通过教育培养的所有优秀品质都强加在教师身上,视教师为完人,使为人师者不得不带上面具工作和生活,在角色冲突中挣扎,由此导致压力和厌倦。因此,合理区分和评价教师个体的多种身份,尊重教师的其他角色和真实自我,接纳教师作为人的不完美性,使为人师者脱下面具,真实体验职业生活,在从不完善趋向完善的积极发展过程中感受职业的快乐和成就,能极大地减少教师的倦怠体验。
  (三)创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工作环境。
  个体的创造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只有真正的主动才有真正的快乐。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感受创造的教师极少为职业倦怠所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性的激活需要一个“相对温暖”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因此,创造有利于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环境就是要正确处理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承认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独立性,尊重差异性,为教师的职业活动提供充分自主、自由的空间以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张扬个性色彩,践行教育理想。需要转化评价观念,打破固有的条框,肯定与接纳所有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工作回归个性与创造,超越职业倦怠,感受到来自职业的幸福。
  (四)争取优质生源,实行科学管理。
  进修学校在中职招生中,应该严格把关,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优质生源,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增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对担负各类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应该实行科学管理,努力使学校管理人性化、弹性化和多元化。例如,对教师工作的考评要反映出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特色,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内容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总之,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不像普通中小学教师那样受尊重,其工作烦琐、细腻,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学不完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因此,职业倦怠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其原因也必然多种多样,只要找准问题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一定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使之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40-341.
  [2]卢秋玲.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赣南师院,2001,(4):81-84.
  [3]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报告.辽宁教育,2000,(10):20-22.
  [4]中小学教师培训.
  [5]汪鹤飞.关注教师成长的盲区职业枯竭[J].宁波教育学院报,2004,(12).
  [6]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7]李焱.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20-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