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辉 王 艾

  摘 要: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了解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找出一些解决办法,以便在英语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高职院校虽然也属于高校系列,但是有自身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与普通的高校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其实用价值。学生学习一般并不是用来进行学术研究的,而是更侧重于培养实际外语技能。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国加入世贸与世界接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重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变得日益紧迫。高职院校相比其他批次高校,生源普遍较差。所以要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更大。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就是一种文化,学习语言,就是通过学习文化来实现的。对文化的定义很多,如:“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流是流动着的文化。”(W.B.Pearce,1994)Goodenough认为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返回时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文化的确切定义还有争论。但是从众多的文化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普遍分为两种:一是“大”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自然、哲学、政治、文学、经济、教育、科技等;二是“小”文化,即某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文明、传统和人文精神等,对其理解可以着眼于精神方面,即隐藏其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各个民族的语言是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语言是各个民族的文化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也正是其文化的体现,所以任何民族的语言都带有其文化系统的特征,包含了其社会和文化属性,具有其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在跨文化教学中如果不去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正确理解语言。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去理解解释所学语言,就难免会犯错误。
  
  二、何为跨文化交际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就导致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受教育情况、信仰、年龄、政治、经济状况、爱好、社会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和区别,这样,在不同文化的人们交际时,说话人和受话人对信息的理解就不太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认同。但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际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差异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上的。那么,如果把几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看成是跨文化交际,那么文化交际将包括:跨种族交际(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跨民族交际(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但是,我们的外语教学需要研究的集中在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维面上。那么本文探讨的集中在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方面。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高职教育中并没有注重跨文化教学,仍然是以英语过级为目标进行教学。在课堂上,缺乏文化因素的导入。教学集中在语言形式上,注重语法词汇教学,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区别缺乏必要的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而有些教师仍然采用的是语法翻译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认真一点的学生会做笔记,不认真的学生干脆不带课本。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答问,更不用说用英语对话操练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高职英语教学要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一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所以高职英语教学尤其需要注重特定语言所属的各种文化因素。要达到这样的教育需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有效导入文化教学,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技能的同时,也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随机选了3个专业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专门的测试“跨文化能力”的调查表,没有具体去测试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本实验只是尝试反映“跨文化能力”的问卷,旨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目前的教学状况。本调查问卷共有12个问题,包括了三个指标:1.跨文化的认知;2.跨文化的情感;3.跨文化的行为。
  问卷的主要项目包括: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考试成绩、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情况、学习的渠道等。本次调查在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中进行,采用随机抽样为受试者。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172份,问卷有效率86%。共设计了16道题,13道单选题,1道多选题,2道单选和填空结合的题。
  调查结果显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少部分认为跨文化教学特别重要,61.54%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不是很重要。由此说明学生对跨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英语教学中,认为老师讲授了跨文化知识的学生有14.63%,有71.3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进行跨文化教学。
  学习跨文化知识的渠道很多,但是也比较集中,主要从课外书籍、电视节目、网络和课堂上获得。其中,通过老师上课方式获得的跨文化知识有80.12%,这说明教师的语言教学中是学生获得跨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这也给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问到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时,75.23%的学生表示对跨文化有兴趣并希望能学到更多的跨文化知识。
  从这次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生主要通过上课的渠道获得跨文化知识,但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没有为跨文化教学确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学生其实很渴望学习跨文化知识,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应该加强跨文化教学。同时,学生缺乏自学跨文化知识的动机和自觉性,对跨文化的认识也存在不足。
  
  五、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加强跨文化教学:
  1.引导学生增强学习跨文化的意识。学生学习英语,往往只注重考试过级,注重语法和单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其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也应该加强自己的跨文化知识的积累,积累多了才能更好地教学,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
  2.在词汇教学中,也可以渗透跨文化教学。这样既有助于词汇教学,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达到了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目的。如在教授“evil”这个词语时,我们就可以导入中西文化中对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区别。中国人传统的人性论是性善为本,这种人性论渊源于孔子的思想,他指出,“性相近,习相远”。从他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安于现状”来看,孔子主张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人性论。与“性本善”的人性论相反,影响西方的基督教的人性论是“人之初性本恶”,人们认为自己在上帝前是有罪的,这就是西方的原罪说,即人之初之际,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乐园,堕落到万恶的世上来受苦难。在世上只有悔罪,才能在基督再世的审判末日得到解脱。把这些知识夹在词汇教学中,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evil”这个词语时,又使其学到了中西文化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3.在讲解课文时,也可以介绍课文背景知识。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恰当地讲解一些跨文化知识。因为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准确意义。
  4.充分利用其他手段。如: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给学生布置作业,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三到五个人一组,叫学生课后去查某方面的跨文化知识,让学生给全班同学介绍。也可以举行一个办手抄报比赛,以介绍中西文化的区别为主要内容,在班级内比赛,或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校内比赛。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以写博客的形式,全班同学阅读、打分、评比等。利用这些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很好地完成了跨文化教学的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开个人博客,专门介绍跨文化知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利用影像资料,选一些电影,进行教学。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教学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广大师生引起足够的重视,选取合适的方法,一定能把这个教学任务好好完成。这样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能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Pearce,W.B.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aking Social Worlds[M].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林娟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31-58.
  [4]赵捷.新课改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导入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73-175.
  [5]向平,孔祥伟,曹世清.网络多媒体辅助西方文化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07):9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