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队化管理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福莲
摘 要: 班级团队化管理是运用团队化的管理模式对班级进行的有效管理。通过团队化管理,实现了层级管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强度,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及健全的人格,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本文从观念的确立、团队的创建、团队活动开展和团队评价几个方面对班级团队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班级 团队化 管理
一、引言
团队化管理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它对于增加员工之间合作,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增加企业对外竞争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团队化的管理模式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即把班级作为一支大的团队,再把一个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的团队,即班级团队化管理。这一管理模式下,班主任由管理每一个人转变为管理每一个团队,实现的是层级管理,减轻了工作强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及健全的人格,并且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因而,班级团队化管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二、团队化管理观念的确立
班主任在全面把握团队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做出有利于团队化管理的观念引领。这样,在观念层面达成了一致,才能在行动层面达成一致,有利于班级团队化管理的观念形成一个“情绪场”,学生之间由“要我组成团队”变为“我要组成团队”。此时,班级团队化管理的舆论基础、心理基础也就奠定了。
通过观念引领,要力求学生认同如下观念:
观念一:“团队如水,个体如船,水涨船高”。
团队化管理,是在创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的特征在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都是受益者,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可以说:团队合作,高效快捷。
观念二:“心存竞争,两只眼睛盯别人;心存合作,留只眼睛看自己”。
此观念可以理解为:竞争获胜,在于超越对手,更在于自我提高与超越。
观念三:“团队化管理的班级,是培养合作能力的训练场”。
合作,是成功的人脉,是进步的阶梯。合作能力需要在合作的过程中加以训练和培养。团队化管理下的合作,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状态下进行合作训练,在此过程中,学会交流、沟通,学会尊重、欣赏与包容。
观念四:“大团队意识”。
任何时候与情况下,班级都是由全体同学组成的最大的团队,班级利益高于一切,大团队意识务必植入每位同学心中。
三、班级团队的创建
(一)选择创建时机
一般新生入学,通过军训、临时班委任命等环节,班主任对学生有了大致了解,学生之间也有了大致交流但未建立稳固的个人关系,此时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团队化管理的观念引领,在学生正式上课之前创建团队较为合适。过早不利于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建立,过晚则由于学生之间个人关系的稳固而增加团队创建的难度。
(二)确定团队形式
班级各团队基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合,一般每队6-8人,以便于团队内部彼此交流与合作。一个团队内男女生性别差异及队员间水平差异均不要过大。根据班级总人数,团队人数可稍加调整。团队总数大致为6-8队,以便于开展团队之间竞争。这样划分是因为: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上级管理6―8个下属是最佳的管理幅度。
(三)选择组建方式
组建团队时,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建议学生尽量结交新朋友,以便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班主任可以采取就近组成团队、组拼图、摸扑克牌、抽签、抽颜色条等组建方式,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供组建方式。总的要求是能够让学生感到新奇,乐于参与、配合。
(四)创建团队文化
班级团队组建完成后,班主任应向学生介绍团队角色分工,以及各自的职责、要求,团队文化的鲜明、向上等。之后,同队队员相互认识与交流,选出本队队长(负责本团队任务安排及人员组织)及形象代言人(为本团队文化代表并负责对外宣传)。队长带领本队全体成员为自己的团队命名,集体设计队训与队徽。最后由形象代言人代表本团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团队的文化(一个团队的团队文化,是这个团队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现)。此环节大约需要两节课时间完成,班主任适当指点,不必干涉过多。
(五)学生座位安排
为便于开展团队合作及团队间的竞争与合作,实行团队化管理的班级应有与一般班级不同的座位安排。一个班级被划分为6―8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同团队的学生就近相向而坐,或梅花形,或马蹄状,便于团队内合作交流。而开阔的团队之间的空间更利于各团队间的自由合作,以及教师与每个团队、每个学生间的近距离接触,有利于教师及时地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六)班级布置
班级布置应与团队化管理相适应。各团队成立后由队长收集本队队员的“个人信息表”,在班内统一布置“资源共享区”,以便于班级这个大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团队文化区”展示各团队队徽及队训。为了便于开展团队竞争,还要布置“明星团队榜”。为了激励全体同学为班级这个大团队争光,还可设置“我是明星”版块,用来展示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获奖情况。最后,全体同学集思广益为班级设计的班风口号也要展示于班级布置中。
四、团队活动开展
团队创建成功后,班主任的任务是:带领各团队有效开展工作,促进团队内部合作及团队之间的竞争,并且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创建班级“大团队”。
(一)组织团队内有效合作
充分信任并发挥每个团队队长及形象代言人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对他们的工作方法给予指导,对其工作表现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使每个团队在队长带领下,实现全面合作,在学习、纪律、卫生及各项活动参与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每个团队每周合作的成绩都会通过“明星团队榜”得以展示,从而进一步促进团队内的合作。
(二)引导团队间有序竞争
随着团队活动的开展,各团队队员的团队意识迅速增强,但团队之间矛盾与竞争不可避免。消除团队之间矛盾,引导团队之间有序竞争,班主任应做到:处理问题公平合理,使各团队信服;经常性地召集班委及各团队队长“会议”,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组织领导及协调能力;有意识地打破团队界限,组织活动,加强不同团队队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推动团队间友好合作
班主任应通过主题班会,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集体活动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班级“大团队”意识,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团队争光,更为班级争光。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加强了与其他团队队员之间的友好合作,学会了欣赏与包容,小团队意识淡化,大团队意识加强。每一次集体活动之后,班级凝聚力也会更强。这样的合作对于学生适应班级生活、学校生活甚至于将来的社会生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保持团队的稳定与变通
在团队化管理中,可能出现某些队员“见异思迁”的现象,试图实现新组合。这种心态是团队活力的激发因素之一,如果对于这些一概遏制,那么团队就会如死水般没有活力。如果一概予以放纵,那么团队就会缺乏稳定性。在团队的稳定性与变通性之间,班主任应注意把握平衡,及时做出协调。另外,队长的“升降”与形象代言人的更换,团队的“分解”与“组合”,班主任都要做必要的思想工作。
五、团队评价
在班级团队化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好评价引领这个调控杠杆,从而使得各团队合作与竞争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评价引领可以在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以归因评价促合作,二是以细节评价促发展。
(一)归因评价促合作
归因评价是一种方向性评价,它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定性的描述性评价和定量的捆绑式评价。班主任应根据自己对各团队的观察了解以及各团队之间的互评,以文字形式对各团队进行描述性评价,注意“扬长避短”,以激励表扬为主,培养团队信心。捆绑式评价,就是把每个团队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形成“队荣我荣,队衰我耻”的风气,使得每个团队内部彼此的激励与约束发挥到最大限度,每个团队都成为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二)细节评价促发展
如果说归因评价解决方向问题,那么细节评价就是要解决合作质量问题。良好的团队合作体现在合作细节上。细节评价的前提在于发现值得光大的细节。为此,每位班主任都需要带着“放大镜”去寻觅。尤其是对于实力相对弱小的团队,以及团队中那些较为特殊的个体,对于他们的些许进步,班主任都要及时发现,及时肯定,如此方能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功。
参考文献:
[1]张素兰.合学教育[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周晓岚.班级建设与团队旅游[J].班主任之友,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