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差异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志军
从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得到,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差异进行研究,特别注重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运用课堂差异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应把每个孩子的思维,每个孩子的想法都凸显出来,成就独特的价值。教师在课堂中时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灵活地处理动态的课堂,可以说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最明显的表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基本理念,已经为每一位数学教师所接受。面对现实中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下面我就高中数学课堂中差异教学的实施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贯穿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知识储备水平、不同的学习经历,因此个体内、个体间是存在差异的,那么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表现为:认知能力的差异、情感发展的差异、个性特点的差异,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对数学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因而在学习环境中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生态资源,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基本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和适应,尤其是情感、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互动、自主建构和意义生成的开放性过程,随时都要接受外来的信息,通过真正自由的对话、交流和互动,追求一种主体间平等互换的情境,尊重教学双方的内部情感体验及价值。课堂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我们无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用一种统一的教学活动模式去限制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个体的独特发展,将具有不同个性品质和特点的学生用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塑造成同一规格、同一类型的“产品”,这不仅意味着教学活动对某些个体的不公平和不公正,而且影响了这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只有做到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使他们从自己的情况与条件出发,按照自己的方式与习惯学习,多元文化教育提倡的尊重不同群体差异与多样性的理念才能实现。同时也只有正视差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差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努力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体现,但真的很难。差异教学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从分层作业到分层教学,到分类教学、异步教学,等等。这对教师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难度加大。和常规教学相比较,差异教学要面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任务及备课难度增大,特别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备学生”成为备课的重要内容。
2.形成合作,动态管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效指导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教师还要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如使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动态管理。
3.学习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都有所发展,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多种教学策略。如指导性教学、基于探究的学习、合作学习、信息处理策略、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分层教学,这些都是差异教学中可能使用到的教学策略,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使用。
三、有效利用合作学习,开展差异教学
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引下,一些差异教学的形式受到挑战,争论的焦点是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新课标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站在这样的角度来反思我们习惯上采取的一些差异教学形式,就会有新的认识。例如:分层教学,把学生分成A、B、C三等,是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否会伤害部分学生的感情,是否涉嫌用定性的方式来评价发展中的学生。所以说,新课程标准下的差异教学就更难了。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合作学习。
对于合作学习而言,差异就不再是问题而是教学资源。合作学习一般而言有两种需要,一种情况是完成一项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单单依靠个体的劳动很难完成或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其实这种合作学习的性质与工厂里一般工人的流水线工作是类似的。另一情况是个体之间有不同的认识、观点、解法,需要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这些资源,从而更好或用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学习的性质与医院里的专家会诊是类似的。而后一种情况之所以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与可能也正是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是知识拥有量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如果学生之间没有这种差异,那么合作学习也就只是重复自己的想法,也就失去了推动意义。
合作学习是实施差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理论上来说,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在实践中,我们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些差异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在具体的要求上体现差异。(1)在对学生发出指令时,在数量上有不同的要求。如:选择喜欢的题目做一做,有时间做几道就做几道。(2)在思维难度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有些学生有独立探索的能力,但有些学生茫茫然不知如何入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或是悄悄话,或是书面辅助材料,或是个别辅导。
2.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上体现差异。(1)在解决问题时,对学困生要重视行为操作,多用实物与直观,而对学优生则要有一定的抽象度。(2)要引导学困生建立解决某一类数学问题的思考程序,而对于学优生而言则可以简缩这个过程。(3)对于学优生来说,要讲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强调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速度与灵活性。而对于学困生而言,更应该关注与掌握一般的方法、普遍适用的方法,可以只掌握一种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对于速度与灵活性方面不做具体的要求。
总之,人与人之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也是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无时无刻都存在,教学不是为了消除差异,也不可能消除差异。教学应该在承认差异是一种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地寻找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