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 新教材 新高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春雨

  摘 要: 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再现。它能简单、明晰地突出主要因素。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始,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会有创新精神。本文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课标 新理念 创新精神 实验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便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一、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创造、创建、生产),是创造主体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产生新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始,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会有创新精神。
  
  二、实验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再现。它能简单、明晰地突出主要因素。
  教师必须挖掘实验教学潜能,特别是实验复习课,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实验的观察上,更不能是新课的重复,而应创造性设计实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而又侧重知识综合应用,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持久的、稳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
  
  三、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应遵循的原则
  
  1.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1)教学思想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教学当作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程,让学生不仅动口、动脑,而且动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知识的延伸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基本前提。
  (2)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开放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认知,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探索性问题,科学引导思维发展,并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从鼓励的原则上作出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科学性原则。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好的开端。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新颖别致,又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还要具有广泛的讨论空间,创设一种情景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复习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时,我给学生拓展了这样一道题目:
  过氧化钠(Na2O2)在潜海和航空领域中可以作为重要的供氧剂,它的纯度和供氧效率有着重要的关系,现在过氧化钠(Na2O2)样品中混有一定量的氧化钠(Na2O),请你做一次药品检验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测定其纯度。通过思考,学生提出五种方案:
  方案一:将称量好的混合物放在空气中加热,再称量,此时氧化钠全部转化为过氧化钠,根据质量差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二: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二氧化碳充分反应,测得生成氧气的体积,据此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三: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水充分反应,然后将溶液蒸干,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再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四:将称量好的混合物放在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测量所得氧气的体积,再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五:将称量好的混合物放在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测量所得氧气的质量,再计算样品的纯度。
  得出以上结论并不是目的,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联想、推理的方法评定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把结论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
  (2)适时发散,开拓思维。
  教师要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结构、已知条件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再及时引导进行收敛,突出主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
  例如:复习喷泉实验时,由教材中的氨气、氯化氢气体溶解于水产生负压形成喷泉,在此基础上变化以下条件:
  (1)在烧瓶中充满干燥的气体,胶头滴管和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2)将烧杯换成锥形瓶,并用橡胶塞密封,分别向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3)将锥形瓶放在水槽中,瓶内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喷泉的是:( )。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通过变化,学生认识到喷泉现象不仅可以通过减小压强,还可以通过增大压强实现。联系生活,学生思考了日常见到的人工喷泉、天然喷泉,以及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从而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克服障碍,鼓励求异。
  发展求异思维必须克服两个障碍。一是授课形式不应拘泥于传统方式。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宏观调控教学,活而不乱,保证教学效果。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懒惰等心理,克服想说却不敢说的障碍。有些学生在课上因为害怕说错了而被笑话,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多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码的信心后,再激励他们敢于独立发表意见。对一些标新立异的见解,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3.课内外结合――开放性原则。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及时收集整理素材,挖掘教学与生活、教学与科技、教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做到有意、有序、有机地渗透,从而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体验到社会生产中知识的重要价值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铁的性质复习时,铁三角的关系较难于理解,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给出的实验,同时穿插一些小问题,如:
  问题一:我们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金属是什么?它的主要缺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如何来防治?
  问题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一种药物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FeSO4),而硫酸铁Fe2(SO4)3却无此效果,如何检验药品是否变质,又如何防止其变质?
  当学生正确作答后,教师及时介绍当今世界范围内由于金属腐蚀带来的各种危害和科学家为防腐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由此发散开来,综合分析防止化学药品变质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提出防水、防气、防毒、防爆炸的一系列措施,如加保护层,像油漆、覆盖搪瓷、加膜、电镀、添加液体隔绝空气或水等,还有学生提出先改变物质的结构等方法。然后教师由问题一和问题二当中铁发生的化学反应为中心进行收敛,让学生绘出铁三角的关系图,使知识在头脑中更加清晰化、网络化,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总之,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走出标准件式的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学就会成为必然。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郑长龙.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