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误区及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庭来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自由乐园”,应是知识人文性和文化多元性的交相融合。语文教学的公开课更应是值得观摩学习的,可所谓的创新教学似乎又是“过而无度”。本文探讨语文教学公开课的奇怪现状,旨在还语文教学以真实面貌,以期散发多彩的人文和文化光彩。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公开课 误区及探析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实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新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充分展开和最终实现。笔者观摩各个级别的公开课,发现课堂形态呈现出的“过而无度”令人担忧。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势必对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产生影响,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1.教师为了追求课堂预设的生成完整性,限制学生的学习探究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前提环节,但课堂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不是事先预设课件的翻版。新课程教学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充分地体现“能力与知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奠基石。教学内容要能够为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从预案出发,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案,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灵活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这种新的生长点就是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知识的源泉。我们应该随着学生的学习现实予以充分的点拨和指导,让他们理解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笔者在听课学习中也发现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并非如上所述,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或随意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人是随意否定,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唯恐打破预设的教学流程,但是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就会割裂学生探究的流程。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况,仅从全篇文章的角度布置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探究,这种做法一方面浪费了教学的宝贵时间,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明白清楚,因而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探究层次不深,视野角度不广,这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无疑又起了极大的阻碍。这样也不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逞才使学,压缩学生思维探究的空间
  笔者曾目睹了一位特级教师上《归园田居》的公开课,该教师将原文诗句转化成散文化的诗句,这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教师是自己把整首诗散文化了一番,展示了教师扎实的文学功底,学生却听得是朦朦胧胧,对于这位教师的教学提问自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应该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没有被充分地予以呈现和探究,给他们理解诗文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什么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语言表述呢?教师对诗句逐字逐句一一讲解,这样的过度诠释压缩了课堂生成的空间。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当然不会理想。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性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上,体现在营造课堂民主氛围,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上。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探究过程,这是一种动态学习过程,应该是“读书琅琅、议论纷纷、笑声不断”的局面。学生才是课堂上语文学习的主体,而教者仅是引导者,教者应该扮演“授之以渔”的角色,应该把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用慧眼洞察一切,用聪颖的头脑思考一切。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要比我们一味地说教更值得重视。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自我激活语文学习的潜能,增强自身的学习内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未来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课堂教学过于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淹没学生应有的自主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升华,更是一种自我思考与创新生成。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深思、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即让学生在静态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一味地进行互动,往往适得其反。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教师提出问题,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人声鼎沸了一阵子后,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发表意见,最后是教师以权威的姿态统一大家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削弱了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个体的独立思考。笔者也认为共识性的知识是有的,但充满个性的创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是非常珍贵的。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教师要在真实的教学历程中培养学生,要设法变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的需要为支点去启动课堂教学。一味作秀,刻意过度,并非是课堂教学的真实诉求,公开课教学中的变异现象不可避免,如果移植到常态教学更是贻害无穷。这种所谓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给学生的语文自主性学习设计了一道障碍,一方面,牺牲了学生应有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问题探究能力,容易养成依赖的学习心理。由此可见,此种教学行为是对新课程语文合作学习的一种曲解和滥用。我们只有消除公开课教学中的变异现象,才能还原课堂教学绿色的、充满生命智慧的、健康的初始生态,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切入点,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及发展规律,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资源,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