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新课标下学生个性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永刚 张振华
摘要:本文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为出发点,探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培养的新模式,旨在诠释并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为中学体育教育的全面改革及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个性发展 发展现状 培养方法
1,前言
当前,在我国全面推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的改革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成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它除了要求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塑造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还原――还原对学生个性的挖掘及健康的培养,使其能够扩大和挖掘自身的创造潜力和精神财富。
2,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分析
“个性”是英语personality的中译,在心理学中常与“人格”一词混用。个性不仅是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由于个性的复杂性,各国心理学界对于个性的定义也尚未完全成熟。在我国《心理学大词典》中将“个性”解释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体育教学个性可以解释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由于个性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多侧面性,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来讲可以分为内在生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影响两个方面。
2.1内在生理因素。
首先是父母个性的遗传因素。父母的遗传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先天条件。基因是决定和影响个体特征的重要物质。但遗传的重要性是随着人格特征不同而异的。如气质和智力之类特征遗传影响大,而价值观、信念等个性等特征遗传因素的影响甚小。其次是个体生理因素。身体生理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2外在环境因素。
通常在教学中的环境是指在一定场合下能被个体感知的那一部分情境。人格的形成和表现,离不开个体生存的环境。有些环境因素影响着所有个体,有些仅影响特定的个体或某些个体。个性的形成和表现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是个体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影响着环境。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
3,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3.1以共性教育为主的中学体育教育。
我国的体育教学长久以来都是以共性教育为主,较少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和考试两个方面。首先,在体育课堂教学上,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即固定的课堂组织及统一的教法和学练法。学生被动学习,无法凸显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在体育课程的考试中,考试的过程单调刻板,且可选择的空间较小,虽然这种考试的方法较容易管理和控制,但是过分量化的考核标准使得中学的体育课程更像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将不同的学生按照同等标准打磨。
3.2重复、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体育实践教学的内容讲究多而全、深而难。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重复枯燥的内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则很少涉及。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多以教学目标为焦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搭配,却很少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搭配。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从实际来看,由于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4.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法的探索
在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法的探索上,我们应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各种因素为依据。所以在学校的教育中,除了对外界环境的改革外,对内在因素的改革也应相应地凸显出来。但是纵观我国体育教改的研究和报告,众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点放在了对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的改革之中,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培养。笔者认为,只有将心理教学和内容教学联系起来,交互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还原体育教育的真实目的。
4.1增加个性教育中的心理教育。
4.1.1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个性化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它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充分识别和对个性差异存在的充分认同。学生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它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4.1.2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改打破了过去“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论,提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起引导、帮助和启发作用。所以教师在当好引导员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创新意识的引导,肯定他们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投入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中来。
4.2改善个性教育中的外界刺激。
4.2.1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个性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所提出改革要求中重要的一条。所以在新课改中,面对班级中个性迥异的学生,如何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成为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如何锻炼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让学生模仿锻炼的意义。因此,在教学组织中,应提倡的是一种“形散神不散”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统一式”教学方式,也不同于神形皆散的“放羊式”教学方式。
4.2.2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预期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新课标中提出了体育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划分,这样就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教学便利。由于学生的个性既有共性又有异性,所以,个性化成才教育的课程设计不同于共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它应该是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的产物,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应该是共同的、基本的,全体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第二,着眼于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性发展的课程应该是广域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
4.2.3教学环境的改革
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体育课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学环境应包括和谐的课堂气氛及多样化的教学条件。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重点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同时应保证课堂教学中的公正与公平。其次,多样化的教学是高质量体育课的重要保证,学校应根据自己现有的经济能力,加大对体育活动项目的资金投入。
结语
体育运动在培养青少年个性方面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教师对不同的个性都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对于个性特征鲜明的学生不能用同一模式去要求,而应该允许他们个性特点的发展。因此,在全面实施体育新课改,全面改革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同时,学校体育要更多地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向着更加成熟、完整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为新世纪祖国发展输送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