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班主任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正明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与西方市场经济百年发展、完善的过程相比,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以历史浓缩的形式进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折射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使我国基础教育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200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也强调了加强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工作,2000年重庆市教委专门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制定了《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对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详细的要求。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工作。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对而言,传统教育对前三种素质比较重视,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未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长期被忽视。而相关的调查资料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已处于一个相对的高位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异常表现,人格缺陷约占30%。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孤独、敌对人际交往、自我否定等心理障碍。作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其他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市内外已取得的成果多集中在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思维的心理结构等方面,如国内林崇德教授的思维三棱结构发展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教授的关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等;涉及人格形成方面研究的,市外有孔克勤所编写的《个性心理学》,市内有西师大黄希庭教授的《塑造教师人格魅力》专著;涉及班主任工作的有重庆市教委主任彭智勇主编的《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理论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但并不能取代本课题的研究。根据我们的检索,还没有针对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形成的相关研究,缺乏实证分析。因此,我们准备以黄希庭教授的人格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为理论指导,深入开展班级管理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健康人格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以期待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班主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思想人格健康成长的不同需要,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一般说来,班主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点与面、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班主任德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为目标,以示范与社会学习为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除集体辅导外,特别强调个体化的讨论与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与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理解与沟通为主要手段。所以班主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互为补充,但不可互为取代。
  但是,班主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充分的内在联系。班主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成才与自我实现是良好的道德品行与人格发展的共同结果。可以说,班主任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德育的延续,二者殊途同归,都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升学竞争、就业竞争,使得人的心理紧张程度加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提出“优化班主任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课题。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调整为以构建学生和谐人格的人格教育为核心,以生活、学习、职业等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内容,不仅对中学德育的内容进行革新,而且在方法上引入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原理,结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保证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社会人”。为此,我们把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了如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基本目标有5条:(1)帮助学生适应环境,使其有自我管理能力。(2)了解学生能力、兴趣、特长、性格等情况,发现特殊学生及学生个别问题。(3)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学习态度、方法与习惯,因材施教。(4)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5)帮助学生增进职业意识,培养职业兴趣,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与适当准备。具体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方面的心理辅导。即增进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互相理解、尊重,增进交往能力。二是学习方面的心理辅导。即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态度、方法及习惯,使学生了解考试及成绩的意义,举行各种学业成就测验等。三是生涯(职业)方面的心理辅导。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相关职业知识,举行参观访问,进行职业试探,明确未来职业心向。
  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基本目标有三:一是生活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即进行生活常规与定向的辅导,增进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实施个别辅导,了解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培养社会生活能力。二是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即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调查与处理学习困难,定期实施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及成就测验,调查研究学生各种特殊才能,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及各大专院校的性质,以确定升学目标。三是生涯(职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即实施个别指导,并与家庭联络,以了解学生就业意愿,帮助学生认识职业道德、职业表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初步确定职业目标。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分别是:高中一年级,准备学生资料表格及有关资料,实施新生活辅导,实施学生体验,举行智力、特长、兴趣测验,帮助学生了解高中教育目标,对不适应高中教育的学生进行个别适应性辅导,增强其适应能力,实现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的平稳过渡。高中二年级,依据测验结果及学生兴趣,实施学科志愿问卷调查,指导文理科分班,帮助学生解决各科学习上的困难;调查学生的特殊能力,做观察研究并予以辅导;实施行为困难调查、研究及辅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高中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升学、就业的意义及途径,引导学生了解其学业成就,认识升学目标,并做好升学准备;辅导学生确立就业意愿,进行必要的就业训练,做好就业准备。
  (二)主要内容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识,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问题的辅导。为了达成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我校不断优化班主任工作,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探索专门训练、有机渗透、咨询辅导三元互动有机统一的实践模式。
  1.专门训练模式。我校按照国家、重庆市和渝北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班主任教师利用班会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专门训练。训练的形式分为专题训练和系统训练,专题训练主要针对重点或突出问题进行;系统训练则按年龄阶段,分层次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进行系统培养。专门训练采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为教材,其操作流程由“判断鉴别―训练策略―反思体验”三个彼此衔接的基本环节构成。现以自信心训练为例予以简要说明。该项训练以《把信心留给自己》为课题,按如下活动程序进行。

  (1)判断鉴别。以“你有必胜的信念吗?”为题,用教材所设计的27项问卷测试内容,让学生作出“是”与“否”的回答。通过心理检测和评估,让学生了解自己自信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诊断自己是否具有健全的自信心理素质,以此引起学生的认同感或缺失感,激发接受训练的积极动机。
  (2)训练策略。在行动中体验成功,教给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一是“低起点”。让学生为自己确定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给自己的信心一片湿润的土壤。二是“小步子”。引导学生把目标再分解成合理层次,让自己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三是“多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大量参与各种活动,在学习、生活、娱乐、交往活动中争取机会表现自己。四是“快反馈”。努力让学生品尝进步,继续努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和调节。
  (3)反思体验。其目的是强化训练效果,促进自我认知与评价。训练内容包括:①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或不理想,是否可以在书法、制作、体育、艺术、娱乐、交往以及其它方面一展身手,以此强化自信心。②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③如果你觉得有些自卑,看看是哪些因素在作祟,如一叶障目的偏颇倾向,妄自菲薄的消极意向,毫无根据的杞人忧天,一误再误的心理困境,一错再错的悲观心态。通过归因分析,反思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
  2.有机渗透模式。有机渗透模式是指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素质。它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和教育活动渗透两种形式。
  (1)学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素质,绝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借助各种学科的协调配合。现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渗透抗挫心理素质训练为例予以说明。第一步,创设情景。上课伊始,教师放一段录像片,画面上青山绿水,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知画面,展开联想,领悟“人生难免有挫折”的哲理。第二步,自学寻疑。①什么是挫折?②为什么人生难免有挫折?③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④伟人名人有挫折,平凡人有挫折吗?⑤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哪些?第三步,展示成果。一是展示案例,实话实说“挫折”故事。二是表演展示,模拟遭受挫折时的表情、动作以及心态。三是演讲展示,讲述典型的抗挫故事。四是展示名言,汇报中外名人有关挫折的名言警句,并简要剖析其含义。第四步,点拨促思。引导学生说出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失败等事例来理解挫折的含义,从心理学角度予以定义,突出“挫折”概念这个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讲述“塞翁失马”故事予以讨论,得出结论,突破“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分歧点。第五步,学说做人。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每一个人必须上的一堂人生课,当挫折来临时,不惧怕,不回避,勇敢面对,积极锻炼心理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2)教育活动渗透。班主任在班团活动中,紧扣某一主题渗透心理素质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和点化。
  3.咨询辅导模式。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理上的助人活动,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师生关系中,由经专门训练的班主任老师运用其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心理上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处理他所面临的问题,发展其未能充分利用的潜能与机遇,进而获得自助的能力与意愿,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以便在生活、学习与人际交往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心理辅导毕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重点是:(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2)帮助学生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保持适应;协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对危机,摆脱困难,并增强应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3)使学生能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向的或冲突的思想与情感。(4)指导学生自主抉择,承担起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5)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潜力与资源,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
  心理辅导大致按判定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反馈跟进四个环节进行。现以一位班主任老师的考试焦虑心理辅导为例予以说明。第一步,判定问题。面对前来咨询的学生,班主任老师以亲切、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谈,以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以判定学生焦虑心理的表现以及焦虑程度。第二步,探索问题。班主任与学生就考试紧张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分析是认知型焦虑,生理型焦虑,还是行为型焦虑,以启发学生辩证地、积极地认识其当前面临的考试焦虑问题,增强自信心。第三步,解决问题。班主任根据学生对自身考试焦虑问题的领悟与理解,教给学生“调整自我认识法”、“自信训练法”、“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等心理调节方法,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讨诸实施。第四步,反馈跟进。班主任对学生自我排解考试焦虑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询问、检查,以及时调整行动计划,并对下一步的辅导做出安排。如此反复巩固,让学生在考试中不再感到紧张、焦虑为止。
  
  三、研究结论
  
  1.通过课题研究,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得到健全。
  渝北中学初2006级、高2006级单亲家庭学生思想、学习现状实验前后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课题研究,单亲家庭子女在人生目标、做人准则(日常行为规范、包括有无赌博、抽烟、喝酒等)、作业观;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所改观;通过优化班主任工作,通过养成和矫正、健全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2.通过课题研究,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焦虑的心理障碍有所缓解。
  下面是渝北中学高2005级1班(实验班)、高2005级2班(对比班)克服学习焦虑的心理障碍前后测试比较结果表明,与前测的实验结果相比,实验班的学习焦虑水平下降了21.1%,而对照班只下降了3.6%;实验班的考试焦虑水平下降了17.1%,而对照班只下降了1.8%,实验班的总体自责水平下降了10.6%,而对照班的总体自责水平上升了1.7%。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焦虑的心理障碍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3.通过课题研究,实验班的学生自信心普遍得到提高。
  下面是高2006级2班(50人)、高2006级3班(50人)的实验前后对比表。
  
  通过前测后测数据分析,课题研究实施后,实验班学生的自信人数比例上升了18%,不自信人数比例下降了18%;而对比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足以说明,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4.通过课题研究,实验班的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下面是初2007级6班(50人)、初2007级5班(50人)抗挫能力问卷调查对比表统计结果表明,与前测的实验结果相比,实验班的学生在羞怯、自卑心理、乐观、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比班,说明通过课题研究,实验班的抗挫能力得到加强。
  以上各子课题组提供的各项实验数据充分说明,通过“优化班主任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课题研究,实验班的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课题研究效果显著。
  
  四、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近两年来,各子课题组按照总课题组的布置,依据总课题研究方案,结合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分别就优化班主任工作,健全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发展、克服学生学习焦虑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发展、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等进行了研究,效果明显。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并建立了优化班主任工作,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校课题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分为三个层次:预防、矫治和发展。这三个层次就整体而言,预防发展重于矫治。“防”是“防患于未然”,“治”是“治病于已然”。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承担者角色的班主任,应在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预防、发展与指导工作做到学生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产生之前。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观摩、自我体验,以增强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一旦有较强情绪波动、心理冲突时,能自我调控,或主动寻找帮助,而不是消极等待。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并总结了优化班主任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方法及模式。
  (1)民主管理班级是优化班主任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班主任在承担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必须建立民主管理模式,坚持民主管理制度,构建以尊重学生为基础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满足学生强烈的交往需求,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任感,从而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疑问,并能随时使学生的人格自由舒展,思维得到跨越,想象得到丰富,从而通过民主管理班级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2)班主任要开展多项活动,并有机融合。①开设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在民主管理班级的前提下,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学科知识课、心理健康能力训练课、心理健康咨询课、心理健康班会主题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有的、有度、有机的心理教育中得到提高。②开展系列化的心理训练活动。每月第一周为友爱周、每月第一周周五为倾诉日、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为当家日;摘录心理健康知识、办好心理健康手抄报等有意、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训练活动方式。③重视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发源地,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心理矛盾的激化,必须使家长掌握子女的心理活动规律、个性特征及调试方法。④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最好的训练场。班主任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社会实践日”、“手拉手”活动等组织学生深入到各行各业和大自然中去经风雨见世面,进行社会磨练教育。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并总结了优化班主任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专门训练、有机渗透、咨询辅导三元互动有机统一的实践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实验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普遍得到提高。通过课题研究,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得到健全;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焦虑的心理障碍有所缓解;实验班的学生自信心普遍得到提高;实验班的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
  4.通过课题研究,全校形成了一支组织健全、团结进取的科研队伍,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在长期协作,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已经成为一个有共同志趣、团结奋进的强有力的集体,形成了一个职责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融合的科研队伍。
  
  五、思考和建议
  
  作为现代学校教育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同优化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然而,从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的普遍实际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下面是课题组在完成课题研究后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首先应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首先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因为只有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可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国升学考试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带来的升学压力和教师的职业特点,班主任在承担班级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心血来潮突然化。班主任自己一想出“新点子”就迫不及待地实施,没有顾及可行性。二是先热后冷情绪化。由于对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班主任工作缺乏连续性。三是急于求成简单化。由于对学生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导致工作方法简单,工作缺乏针对性。班主任的这些表现极易挫伤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班主任不仅仅只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承担者,而且更应是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诊断者”和学生的心理关爱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而提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素质的途径主要是加强学习,通过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必须建立合理的施教模式。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困扰基础教育的一大突出问题,令人担忧。诚然,学生有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教师应当借助心理矫治手段或协助治疗机构进行补救。可这毕竟是教师跟着“问题学生”转,是在发现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再去研究,再去进行干预。
  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当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与其耗费大量精力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身上,不如把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预防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生活、学习中学习心理“压力源”与心理问题出现的内在联系,那么,我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针对性就更强,工作更主动。因此,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应该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点,而排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患只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补救措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