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激活高中生课外阅读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浩明
摘要:调查发现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堪忧。这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极不相称。因此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激活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是要让学生明白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二是要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带动阅读兴趣的提高:三是营造自主轻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品尝到阅读的快感;四是用教师富有成效的启发和引导打开学生的阅读之门。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课外阅读兴趣 激活
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课外阅读效益低,这些往往成为高中生忽视语文课外阅读的借口。有份调查报告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同为华人,接受美国教育的华人学生在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时候,通过查找资料和广泛的阅读,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沿革、操作过程以及它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影响多个方面作了几万字的介绍。而接受中国教育的学生只写了区区500字,还是教师讲解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除了看到中国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以外,还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阅读面确实狭窄。调查发现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80%以上的高中生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量小面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武侠小说和卡通书,文学类的读物无人问津,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从而严重影响了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大量阅读的功劳。《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外阅读,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类测试已开始涉及课外阅读,比如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出现的探究题。2008年江苏语文高考在语文附加题中就有15分名著名篇阅读理解,因此强化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刻不容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下面就谈谈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激活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一、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修炼。是“积学”的捷径,是治学和科学研究的起点。可以说。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智力背景,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直接接触阅读材料的机会,在大量阅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外阅读是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告诉学生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些高尚的人谈话,这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极为有利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高考指挥棒对语文课外阅读考查的落实,使语文课外阅读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江苏2008年新课标高考模式中就增加了对名著名篇阅读的考查。如“简述体现黛玉多愁善感的一件事”。又如“请说说《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指的是什么情节”等。考生如果没有读过名著和名篇。或者没有阅览过关于名著名篇的介绍、评论文章,答题时将会一筹莫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只有在读书中体验到智力生活时,他的学习愿望才能被确立”。书籍,特别是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智力活动和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最有效的媒介。作为教师可用“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博览群书,而晓天下”等成语和诗句来启发、熏陶学生,让学生懂得多读书对提高自身的习作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用名人轶事来启迪学生,以马克思、叶圣陶、鲁迅等伟大人物终身学习的热情来激励学生。
二、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带动阅读兴趣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较为活跃的学习模式,它与接受性学习不同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语文学习不局限于学校课堂,“研究”的天地很大,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它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感悟语文、培养科研意识。而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广泛地阅读,但不是泛泛而读,要在阅读中感悟语文,在阅读中发现研究课题,培养研究能力,并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阅读能力、鉴赏水平。
在语文教材范围之外,完全依据学生的读书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自由度较大,依赖于学生读书的兴趣范围。比如“解读席慕蓉的诗”、“林清玄散文漫议”、“《红楼梦》人物评说”、“唐诗宋词对中学生作文的影响”等等,这些专题反映了学生的读书欲。引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对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势必会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
在阅读中发现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拓宽阅读视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平台,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营造自主轻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品尝到阅读的快感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轻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自主阅读的乐趣。激发读书兴趣,首先要做的是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读他们感兴趣的书,了解他们最想知道的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高中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所以放手让他们去阅读。这也是对学生成长的尊重。
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阅读课,由教师带领学生到阅览室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书,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并想想为什么要摘抄。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教室里展览出来,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各抒己见。我们也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的5分钟搞读书汇报活动,按学号由学生进行新书推介或名篇赏析。这样他们动口动手又动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原来想读书的学生阅读兴趣更浓,原来被迫读书的学生在这样氛围的感染下也变得积极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他们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
四、用教师富有成效的启发和引导打开学生的阅读之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教学。从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
教师应充分把握课堂教学的环节,在关注语文教科书的同时,关注与课内文本有关的课外知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向课堂外延伸,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名著节选,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诱发他们的继续阅读兴趣,使其由学习选段过渡到阅读整部经典名著。例如在教学沈从文的《边城》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为什么翠翠只和祖父生活在一起?翠翠最后等到了归来的傩送吗?通过设置一些跟课文情节相关的文题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当然教师在课堂的延伸是建立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教师的广泛阅读是课堂有效延伸的关键,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语文教师很难带出爱好阅读的学生。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以及三步、五步阅读法,然后让他们根据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还应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课外阅读的内容,阅读体验等,让学生的“说”和“读”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指点,从而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实现多元化、开放性,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认真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就会意气风发、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