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晏 雪 周晓玲
摘要: 本文对近8年中国英语界隐喻研究成果作出全面总结和评价,并对隐喻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对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隐喻 研究 综述
1.引言
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代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
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
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3.1对隐喻本身的研究
对隐喻本身的研究依次包括“隐喻的分类”、“隐喻的理解和加工”、“概念隐喻”、“隐喻的功能”、“隐喻的使用和表达”、“隐喻的鉴别”、“基本隐喻”以及“隐喻模式和结构”。
我国学者主要侧重介绍了隐喻在国外英语界的研究动态、发展过程及隐喻的研究对象,并通过分析隐喻的定义、基本功能及理论、解释为什么隐喻的研究对象如此广博,并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并且探究了莱考夫的经验主义隐喻观以及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
我国学者还从隐喻的本质、产生原因、理解过程、功能、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隐喻研究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隐喻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
此外,在隐喻研究背景下,根据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以及隐喻的不同方式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初步的重新归类,以辨明这些修辞格与隐喻的关系,许多修辞格实际上是隐喻在各方面的表现形。
3.2隐喻与认知
从认知和思维角度对隐喻所做的研究,有的是在对认知语言学做综述探讨的过程中提及隐喻理论,有的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主要分析语言、认知、思维和隐喻之间的关系,探讨有关隐喻语言本质的问题:认为隐喻不但是修辞手段,更是认知模式,其认知力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的认知模式、隐喻的习得和隐喻与感知系统等方面对隐喻与认知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了英语语言的隐喻化特征及其与认知的关系。
我国学者近8年对认知隐喻学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隐喻不仅是语言问题,更主要是思维和行为问题,它普通存在于语言与思维之中,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中,通过隐喻把已熟知的经验用来概括求知的事物,把已准确描述的习得用来说明描述欠缺的事物,即基本隐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最初对世界的看法,但随着时间推移,基本隐喻会产生新的隐喻,而新的隐喻又会变成基本隐喻。此过程最先形成了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说与写形式则为语言隐喻,隐喻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语言表达又体现了人们这种认知机制。
3.3对隐喻的语义研究
对隐喻的语义研究主要涉及诸如“隐喻的意义表征”、“隐喻意义的理据”等问题。这些研究都和意义直接相关,因此归为语义学范围。
从语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探讨隐喻理论的语义学价值,主要从认知隐喻理论入手,分析隐喻在词义演变、语义转移中的作用以及对语义场理论、语义特征分析的影响,阐述了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而运用又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
通过对传统隐喻理论的研究思考,认为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而运用又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认为隐喻的意义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它的真正意义存在于我们对词汇的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运用中。
3.4隐喻与语用
与语用有关的研究主要是进一步对隐喻现象、做语用解释,探究隐喻与语用的结合点,有的从语境及语用得体着手,有的分析语用认知和语用关联。回顾8年来语用学家对隐喻现象的一些探索,归结起来有如下特点:确认隐喻的研究必须考虑到语用的因素,认为隐喻本质上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须从语用角度分析隐喻的有关问题,从已有的语用理论中,如Grice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寻找适用于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目前国内对隐喻在语用学科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对会话含意和关联理论的分析,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渗透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思维方式。从笔者收集到的材料来看,我国外语界对隐喻与语用的研究还涉及: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义。认为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拓展了以往的隐喻理论,并认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面展开隐喻研究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引起中国语言学研究者关注。
3.5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
8年来我国学者把对隐喻的研究应用到语言翻译中去,一方面分析不同语言中隐喻话语的翻译实践问题,一方面探讨隐喻理论对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和价值。其中主要着重于:从翻译研究中意合与形合的角度来探讨通俗科技英语翻译、古诗词英译等语篇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得到结论:直译加解释和转换隐喻是英译中国古诗隐喻最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研究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译者应结合目的语读者不断提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具体的语境灵活地采取自己的翻译策略。
3.6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隐喻,即研究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而这被认为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与方向,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这项研究属于正在兴起的应用认知语言学(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的范畴,旨在寻求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作为外语(EFL)的教学中的应用。我国学者研究隐喻并把隐喻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探讨词汇教学、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我国学者从隐喻与教育的关系入手,得到如下结论:隐喻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必须重视隐喻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不可以点带面,将隐喻能力的培养置于交际能力之上;从理论上并以实证方式探讨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的作用;通过隐喻的语言表征功能和处理功能,阐述其词义扩展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提高外语学习者隐喻意识,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评析
4.1结论
通过分析近8年隐喻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可以得出我国学者研究隐喻成果有如下特点:
(1)对隐喻本身的研究在深入发展,其中主要侧重于隐喻分类、概念隐喻以及隐喻的理解和加工、对意义的研究、意象图式。
(2)对隐喻研究的范畴及概念及概念化非常关注。
(3)对篇章隐喻的研究和换喻的研究开始重视。
(4)特别关注隐喻的识别和理解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理解隐喻的可能原则的构想。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特点是在于对语言规则的描述,它不追求对语言现象的解释。
(5)隐喻研究已经进入外语教学、跨文化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
(6)对隐喻的研究比较全面,涵盖了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既对隐喻理论进行了介绍评析,从构成、语义、语用、认知等方面不断研究完善隐喻理论,又运用隐喻理论分析了具体语料。
4.2问题和不足
考虑到我国隐喻理论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在今后五到十年里,应加强对隐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继续对国外有影响的有关隐喻理论、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介绍,促进我国隐喻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
(2)应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隐喻在不同职业、不同专业、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以弄清隐喻使用的频率、范围等。
(3)现代隐喻理论在外语教育中的作用虽然已经得到一些关注,但还没有引起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建议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能够对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界有所启发。并且进一步对汉语环境下儿童对隐喻的习得进行调查,这对了解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极其重要。
(5)建议外语界和汉语界合作,对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过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对比之后,隐喻就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是否具有普遍性,具有何种差异就非常清楚了,这对于外语教学具有实际的意义。
(6)现代隐喻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对隐喻性语言的研究和语言隐喻性的研究有望对人类的概念系统提出新的见解,但是目前隐喻研究界对人类语言隐喻性过分夸大,使语言的复杂性简单化了。
(7)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开阔,立意可以更高,与其他学科的协作可以更紧密,要从隐喻是一种言语现象出发,把隐喻与人们的认知功能、思维方式、语境、文化背景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8)我国国内语言学研究学者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欠缺,不愿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宁可采用思辨法来研究隐喻。
4.3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言研究领域中的隐喻研究虽然在近8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例如:
(1)怎样将隐喻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怎样将隐喻与二语习得结合起来?
(2)隐喻的选择运用如何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3)属于认知领域的隐喻同非认知领域的隐喻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对儿童习得隐喻的阶段、过程与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是如何发生作用?
(5)隐喻对于汉语和英语而言是否具有普遍性?汉语隐喻与英语隐喻具有什么样的差异?
尽管目前隐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提高学生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作用的认识;通过隐喻的语言表征功能和处理功能,阐述其词义扩展功能,提高外语学习者隐喻意识。至于如何有效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5.结语
本文对近8年我国语言学界研究隐喻方面的现状和成绩进行梳理、总结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揣浅陋,陈述了个人的一些见解,仅供同行参考。笔者期盼着这一领域内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现。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在借鉴中创新,寻求隐喻研究新的亮点。
注:国内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或主要外语学术期刊包括:外语研究;中国英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电化教学;国外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Aristotle.1954.Rhetoric and poetic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2]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G.& 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In 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仁[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6]王寅,认识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82-890.
[7]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2).
[10]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
[11]肖福寿.隐喻的意义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4).
[12]杨在虎.隐喻研究背景下修辞格的重新归类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13]赵蓉.隐喻阐释的两种新视角及其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14]李福印.当代国外隐喻研究的热点――第五届隐喻研究与应用国际会议论文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5]邓巨.认知模式――隐喻研究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16]孙启耀.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2,(3).
[17]谢之君.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
[18]刘振前.隐喻的传统理论与理解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19]庞继贤.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20]刘云红.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