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党翠香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阅读能力,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阅读能力除课堂教学外,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农村中学,由于办学、家庭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高。针对农村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慢慢成为一种习惯。
  1.师生同乐于读书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分享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认同感。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渐渐与书为友,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书
  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需求、爱好, 为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书,让学生带着兴趣读书,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书感兴趣。
  3.发挥诵读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诵读感染学生,让学生伴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语言,进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此时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喜怒形于色,完全被文字所感染。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爱读书了,这是第一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读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书报的有关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在沙漠中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 或上网查阅)。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也丰富了语言、拓宽了视野、提高了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重点文章,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方法。名家的文章一般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分析文章的章法及人文内涵,让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并养成边读、边想、边批注的好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默读法
  “一目十行”是默读法最好的注解。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出声、不指读、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批注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愉悦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安静、幽雅的环境中进行课外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读书心得沙龙,让大家交流读书的收获,取长补短,感受读书的快乐。
  2.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利用“早读”或“自习”时,翻阅课外的书报,每周有一课时,让学生交流阅读所得,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创造优良的读书环境
  增加教室的文化氛围,或者播放优雅舒缓的钢琴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在平和的心境中,与文字碰撞,产生共鸣,读书求乐,乐在其中!
  
  四、建立评价机制,让阅读成为习惯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商量制定阅读规定和奖惩措施。如:定期评选阅读标兵,检查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阅读优秀者在班级评选先进时优先等。利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只有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农村学生的文化积淀、文学素养和自身品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