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学飞

  “语文虽好,可我怎么也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是来自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最朴实的感受。
  语文课的呆板无趣,使得学生在语文课上昏昏欲睡;更糟糕的是,这还蒙上了学生发现的眼睛,生活――这堂丰富无尽的大语文课堂也被学生遗忘了。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改革!可改革后的语文课堂千万相。评论说,有“语文化学实验课”,有“语文晚会搞笑课”,有许许多多不知语文为何的杂烩课。这是语文课堂改革后最大也是最无意义的变化。“改革不是新瓶装旧酒”。改革的关键还应归结在一个“人”字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促人成才的终极目的,才是改革应该尊重和实践的。新课改实行以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强调“二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己交给学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笔者所见到的语文课堂大都表现为:包办代替、支解错位、文科理教等。在这些模式中,语文教师大都忽视学生的地位,“不管你的眼中是否有个我,我涛声依旧”;问题全包――专制,不留思考――赶时,从头至尾――不漏。所以我认为,改革课堂教学首要问题是改变教师的思维习惯。思维改变了,习惯却顽固得很。
  怎样改变传统习惯去发挥主体作用呢?
  第一、改变原有的备课形式,精心构思学生活动。常规备课中,教师备课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整洁、完整。所以,备课倾向明显,就是不查内容而重形式。打个比方,教师的传统教案,就像是给学生布了一个管道,上课前的光明在黑暗的管道引导下,学生轻松而又模糊地经历了45分钟;这又像一个套子,似请君入瓮。主体意识何在?
  “备课就是备学生”。很通俗,但很少有人去费这个脑筋,认为这太虚,其实不然。
  语文是开启学生思维的绝好科目。上课时,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喜欢插话的学生,而正是这些学生真正拿到了思维的钥匙。所以有意识地在备课中设置宽松、民主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所感悟,组织讨论,探求答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拥有了大部分时间,可以思考,可以讨论,可以谈说,可以辩论,达到了主动愉快学习的目的。
  第二、调查学生兴趣,让学生自选文段,突出重点。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应该说都有其独到、精彩之处,学生在阅读过程也大都能发现自己所欣赏的一面。因此,我们应抛弃泛泛而教、宁多勿缺的教法,迎合主体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反对党八股》一文,学生就反映这篇文章政治性较强、语言比较枯燥,只有词语方面还有可取之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略讲内容结构,重讲词语修辞运用。如果教师一味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学生兴趣就可想而知了。
  
  二、把自己交给学生
  
  韩愈的《师说》很好地阐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孔子还说过“有教无类”的话,他们都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教学双方的人格、地位、情感等方面是平等的。然而,传统课堂上的广大教师一再巩固其师道尊严,扎实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义无返顾地坚守固有的隔阂。试想,一个不与教育对象沟通情感的教师,不管他多么渴求自己的学生能够人人成才,恐怕结果只能是与期望背道而驰。所以,我说应该把教师本人交给学生,也就是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平等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的你也是生活中的你,把真实的你带入课堂。与人交流的最好方式便是真诚,师生交流也是一样。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运用我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去和学生交流。当读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时我也禁不住两泪涟连;当读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时昂扬澎湃有英雄气概……我想语文教师如果具备了一些素养,学生将会更加亲和,“亲其师,信其道”,就一定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往往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扮演导演的角色,指挥、纠正、引导,将自己与学生人为分开。其实,这种教法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意识里总有什么东西凌驾于他们之上,使他们不自在。教师改变身份,融入其中,自然会使学生丢掉警惕,放飞思维,积极创造。我在讲授《兰亭集序》“死生亦大矣”这一句时,我引导说,“佛教讲死就是圆满,阿Q死的时候在地上也画了个圆,不知大家怎样看待生死,请用几何图形谈论死生问题。”学生讨论后,有的认为生是一条射线,因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还有的说是线段,因为科学告诉我们应客观看待问题……总结时我则用肢体语言引发学生的想象,刘胡兰视死如归时的昂首挺胸,吉鸿昌慷慨就义时的安闲稳坐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活生生的语文。
  千改万改千万别改得学生一头雾水,千变万变千万别变得宾主颠倒。学生的兴趣和素质是一切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唤醒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是成功的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己交给学生是一个大话题,应该各有特点,笔者不揣浅陋以此请同仁商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