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樊 强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各领域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已越来越凸显出来,信息技术的到来正在引发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未来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动力的教育领域,应该更加重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承担起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信息素养 目标 评价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已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一直是我们深
  思的问题。笔者就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
  
  1.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所有有关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念范围要窄得多。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所以我觉得信息技术课在导言中应向学生讲清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将要学习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而课程中的计算机只是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来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自身良好的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该做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大脑中有足够的“信息”这个概念,并对其产生兴趣和养成习惯,从而激发去不断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进行创新,真正掌握和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2.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简单地讲信息素养即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能力,这种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从中小学就应该进行,所以这就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针对不同对象的多层次的设置要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操作技巧,而在大学的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能力;再者,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涉及面很广,在大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建立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使得学生始终能够了解到最前沿信息技术,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
  1998年美国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包括: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新信息。综上所述,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术(技术层面)。
  3.信息素养的培养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素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必然的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各学科的教学必须融合信息教育,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与学的新坐标
  (1)信息技术课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21世纪,信息素养是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础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即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技术和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其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对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并重,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前者以后者为目标。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计算机的使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通信工具的灵活使用等;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其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然后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入信息的能力,使其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其他学科实施信息教育打好基础。
  此外,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要以实践为主,面向应用,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地建构学习,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的流量日益增大,信息的更新日益加快,要适应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补充新知识,完成这样大量、快节奏的学习任务,只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整合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
  
  二、做好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
  
  1.对档案袋评价的建议
  档案袋评价包括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三个阶段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方面,可以在信息技术学习档案袋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课外内容,学生建构学习档案的反思或自我评价;而在形成性评价阶段要重点收集学生学习有意义的细节变化,体现学生取得进步、发展的过程,如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创新意识与积极性方面的评价资料;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实际困难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与指导。档案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评价目的与学生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与组织学生的作品。如果仅仅是把学生的一些作业堆积起来,随意性地在档案袋中放入各种材料,那很可能使档案袋评价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功效。无论选择何种档案袋,都需要精心地设计,确保评价内容的有效性。评价内容要从对学生单一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免疫力均是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袋评价中所收集的材料必须全面、多元,关注学生对档案袋中信息技术作品的反思。例如:如何努力以提高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信息技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信息技术学习档案袋评价惟有全面、有效地收集评价信息资料,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责任心,从而正确判断、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尽管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但却基本上对评价内容并没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都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选取少数几个具体的情感因素(如信息意识、对待与信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态度、信息免疫力等)开展比较规范的评价。此外,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类课程,不能脱离技术应用谈理念。学生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要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本,在运用方法和思想的过程中,将理念和价值包含其中。
  在当前的情感领域评价实践中,我们一般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等,这些也是教学设计中对学习者进行有效分析所采用的方法。这些质性评价方法更适合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内容。如果在评价中抛开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质性分析,盲目量化评价结果,根据学生表现给学生划分不同的等级和排队,那么这种盲目量化的倾向必将会带来错误甚至有害的评价推论。对学生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评定等级,而是通过评价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和各种信息活动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考查学生是否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要避免简单量化或脱离实际单纯打分,克服盲目量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施章清.论档案袋评定与学生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3]吴文春.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建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02.
  [4]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体系化、方法论与发展方向.中国电化教育,2007,3.
  [5]叶金霞.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的发展与运用研究.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