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活动为主体,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互助、赏识的品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达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讲,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全球人默认的处事意识。而学校就是培养人的场所,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至关重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要合理
  1、学生分层:开学初,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依总成绩S型拐线方法,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层。
  2、成员搭配:以小组(6人)为基本单元组成学习共同体。应注意男女生搭配、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学科平衡发展等。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3、学习小组长的选拔和职责。(1)方法:选择学习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应尽量避免由教师指定。(2)选拔标准:态度积极,率先垂范;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乐于助人,负责任;组织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3)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二、学习任务要明确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可以分解,让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好内容
  1、学习内容应在个人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学习内容应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小组合作,集中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解决困难,但是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3、学习内容应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有非常强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学习内容应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学习应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要达到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做好角色定位。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发现他们的失误时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充当学生学习的赏识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议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2、创设问题情境、捕捉最佳交流时机。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议。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要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而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合作交流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然后分组讨论,“观察这些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学习探索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5、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调动合作的积极性。对小组集体评价可以设计评价表,评价项目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过程,包括成员的参与程度、团结程度;二是学习结果,包括合作任务是否按时完成,合作任务完成的程度。这些评价标准可以采用等级评价的标准,最后选出优秀小组,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也可设计评价表,评价学生是否有促进合作学习的行为产生,包括仔细聆听、称赞他人、提供建议、礼貌的提出不同意见、劝说他人、耐心等待、征求反馈意见等。由于评价指标较多,操作时可采用实际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确定好各个指标的分数范围,建议小组成员的个人评价在小组内完成。
  在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由于合作任务的性质不同,评价标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之要有一个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实现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顺应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087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