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义务教育阶段学困生心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78-01
  义务教育是国家要求公民必须接受的强制性教育阶段,故此在这一阶段,学困生的存在数量大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对于学困生的定义在于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设置难以参与教学活动。事实上,大多数学困生都处于难以参与教学活动的状态。为了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对于学困生的心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困生产生的根源在于自我评价。
  心理研究表明:个体在群体中,会通过比较对于自身的价值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班级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判断,如果在正向评价(如:运动能力,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的比较中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往往会选取其负向评价(如:敢于与教师顶撞、敢于不完成教学任务等)进行比较,从而完成自身价值的体现。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错误评价也往往存在于家庭之中,家庭成员以不正确的方式对于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种情况往往会造成学生对于自身评价的错误,从而造成学困生的产生。
  二、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因素在于差异
  学困生之所以采用负向评价来体现自身价值,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造成即使是小学一年级新生,也往往存在着学业水平和意志品质的巨大差异。而很多家庭在孩子入学前并没有让孩子做好接受这种差异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学生在正向评价中无法发现自身的价值,转而采用负向评价,进而催化了学困生的产生。而当学生成为学困生后,其更难在正向评价中体现自身价值,从而使其更加依赖于负向评价中的价值体现,往往使得学困生更加难以转化。
  三、学困生的自身评价的心理封闭性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学困生对于自身的评价往往具有封闭性,一般性的心理干预(如简单地鼓励、劝说)往往难以使他们放弃自身的负向评价倾向,这一点在越严重的学困生中有着越明显的体现。学困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封闭性,根本原因依然在于其的价值体现需求。学困生的内心中往往非常依赖负向评价中取得自身价值体现。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学困生来说,由于多年以来负向评价取得地自身价值,他们取得正向评价的能力(知识积累、学习能力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弥补这种差距往往需要较大的努力和较长的时间,而这学困生往往缺乏足以支持其弥补差距的种种条件(时间、意志品质等,主要是意志品质,并受到相当程度的家庭资源投入的影响)。这些因素作用在一起,使学困生的心理对于正向评价有着封闭性的特质。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困生的产生和转化因素中,心理原因占据了重要的因素,如果将其简单化认知,往往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只有深入、全面地对于学困生的心理进行针对性地干预,才能帮助这些迷途的羔羊早日走上正确道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43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