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转变患者对脑卒中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 对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住院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共289例,在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分析,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和尽可能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激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护理,特别是康复计划。结果 患者心理状态初期是由于对疾病不认识而出现异常情绪,恢复期则是由于病残未愈而出现不能适应社会的心理。针对这种心理状态做细微耐心解释,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了康复。结论 脑卒中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是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28-02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健康的保持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已得到认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老年化的加剧,脑卒中已成为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一般年龄较大,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脑卒中患者易发生心理状态改变,产生许多心理问题。由疾病所致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身体改变必定会造成患者心理障碍,而恶劣的心态则又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在脑卒中确诊后积极治疗,并及时进行急性期相应护理以及在临床上积极纠正心理障碍对促进机体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取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的住院患者经临床诊断为脑梗死患者共289例,其中男129例,女160例;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34岁,60岁以上的218例。临床表现:意识清晰者198例,肢体不同程度瘫痪者176例,语言障碍者134例;结果治愈73例,好转168例,未愈48例。
  2 护理
  2.1心理特征
  本组病例均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肢体瘫痪以及由于肢体瘫痪而带来生活自理差,163例大小便困难,加上语言障碍,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及要求,这些无疑会给患者一个沉重的精神负担而现出现心理障碍。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平素性格等的特定文化背景则可产生不同的思维内容,但整个心理过程大概可归纳如下。
  2.1.1焦虑: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可出现先兆症状,如口角歪斜、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有的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也有再次复发的现象出现,因此在心理上是没有准备的,所以对于因大怒或过度紧张等精神刺激致跌倒,或在睡眠后出现的猝然昏迷,口眼涡斜,偏瘫,吞咽呛咳等症状尤感焦虑。年长者为自己的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连累家人而忧心忡忡。年壮者为自己不能继续工作,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不能成为家中经济来源的顶梁柱而焦虑不安。
  2.1.2期待:脑卒中患者的治愈愿望很急切,在年轻患者中尤以为甚。他们的家属不怕花钱,嘱托亲友到处购买贵重药品,寄托于新药、贵药。八方投医救治,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名医,期待着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就能病愈出院。他们期望获得同情和支持,得到认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所以能够忍受痛苦积极配合治疗。对于发病初期的患者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待病情好转时,期待康复的心理就更突出了。
  2.1.3忧郁疑虑:脑卒中患者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病情虽然稳定,但当疗效提高不大时,患者则会表现出忧郁疑虑的情绪,精神抑郁,常常发脾气,治疗上又不愿意配合,失去信心。
  2.1.4自卑自怜: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知道了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护理常规。亲身体验到该病需要很长的恢复期治疗,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治愈的,加上卒中留下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含糊不清、饮水呛咳等是较难治愈的。悲哀自怜的心理情绪随之而来,他们往往回忆过去,认为自我实现是不可能,前途无望。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自怜情绪占据了他们整个心境。
  2.1.5情绪不稳:一般而言,脑卒中患者大多为外向性格,大多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在过去的工作中担任领导岗位的为数不少,有成就感,遇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事业心强,凡事讲究完满,故遇到困难时便急于解决而会使情绪易于激动。
  2.2 心理护理
  任何病情变化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都会引起患者情绪上的巨大波动。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心理护理是患者在治疗和恢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容忽视。
  2.2.1理解和尊重患者,患者入院后,我们护士不但要热情接待,还要主动介绍病房的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饮食、打针、服药等注意事项,妥善安排好患者的起居等生活问题。根据他们的职业特点,对他们要有恰当的称呼,交谈时要不厌其烦,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他们的个人阅历,使他们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和温暖感,使患者很快地适应住院环境,以消除不利康复的心理因素。
  2.2.2 加强对患者个性了解,解决好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 ,将有助于病患的康复。在所有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心理障碍是恐惧忧虑,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医院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医护人员、突来的严重疾病的打击、死亡的威胁、躯体的功能障碍等。因此对刚入院的脑梗死患者,应积极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医院、科室及医生、护士的情况,让患者尽早熟悉医院陌生的环境和医护人员,交代清楚疾病的预后,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患者的心理方面采取相关心理护理活动,评估心理需求。护理人员要将本病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等告诉患者,并指出此病大多是能治好的,将了解的情况报告主管医生,经主管医生与患者家属联系,很快将其子女轮流进行陪伴,使其心满意足愉快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主动热情地介绍康复护理计划,耐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锻炼,并指导家属帮助训练,使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2.2.3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首先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职业素质的建设,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服务患者。在工作中护士要用亲切的语言和真诚的微笑,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解除患者戒备心理,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其次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工作中对中老年患者要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对患者做得不够甚至拒绝配合的方面,比如未能很好地控制体重、拒绝药物治疗等,也尽量避免使用责怪批评的语气,要主动征求患者对治疗的意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予善意的劝导,使患者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主动改变不良习惯,积极配合治疗。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心理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实践表明在护理脑梗死患者时采取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整个疾病的治疗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阳:心理护理的实施.实用护理杂志,2007,16,112-113
  [2]戴舒良: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134-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70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