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开放型课堂师、生活动的有效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纵观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离不开 “说、讲、读、听、看、疑、答、议、辩、评、思、悟、写、改、记、练、书、理”这十八个字。
  关键词:开放;课堂;有效;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2
  课堂上的师、生活动是双边活动,活动的形式应该体现出兴趣化及多样化,通过听评课,纵观课堂上双边活动离不开“十八个字”即:“说、讲、读、听、看、疑、答、议、辩、评、思、悟、写、改、记、练、书、理”。每个字的字意就已经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有关活动的时候应该掌握怎样的度?如何充分的体现每个字的精髓?这是从根源上对各种教与学活动的本质诠释。
  1、说――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说明、解说、演说。
  少说,甚至不说。切忌提示语式的解说,坚决杜绝“碎嘴子”。教师说话要有趣味性和幽默感,好教师的语言是听得清的、有目的的、指令性的、通常具有穿透力,音调变化、声音大小、语调和重音都会帮助教师将信息与良好的愿望传达给学生。
  2、讲――把事情和道理说出来:讲学、讲解、讲演。
  该讲的必须讲。但是,我们追求的是精讲,揭示教材文本蕴含的显性和隐性的道理。教给学生记忆基础性知识的方法与技巧,也可以通过有趣的讲解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的讲一定要有激情、有磁力,最好还配有丰富、形象的肢体语言。
  3、读――依照文字念:阅读、朗读、速读、默读、范读。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读”的能力训练与培养应在课堂中体现出来。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圈点勾画,分层理解,提出疑难.让学生读完后停下来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在课堂学习中再予以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课文重点词、中心句、课后问题前后联系等方面的思考,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教材文本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4、听――用耳朵接受声音:聆听、倾听、洗耳恭听。
  倾听与聆听:倾听指细心地听取,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与理解的全过程。听对学生重要,对老师而言更重要。“听”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能力。在课堂上,一般的听有两种目的,一是通过听去发现问题,二是带着问题去听寻找问题的答案。
  5、看――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观察,判断:看见、看书、观看、看好、看透。
  这个看绝对不是看教案、看教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应是教师具备基本能力,寻堂(离开三尺讲台,走近学生)并且参与学生间的活动是课堂教师必要行动。在课堂上,眼睛离不开课本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的备课不是“课堂教学报告文本”,也不是“课堂演讲提纲”,任何照本宣科的传授,其效率必打折扣。“脱稿”授课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6、疑――不信,不懂:疑惑、疑问、疑点、猜疑、怀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的创新成分更多。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疑中锦生,疑中引疑,疑中质疑,趣在疑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问、学问,一个人学就要问。只学不问,不能长进,问得以释疑。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并引发思维活动,如教学中,在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其思考后,总要问一些问题: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解决是否合适?还应该怎样解决?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前苏联教院院士马赫穆托夫根据“问题教学”的实验成果概括为为如下几条:①让学生面临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实;②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③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④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亦即让他们遇到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⑤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检验;⑥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与新事实,并独立作出概括;⑦给学生介绍那似乎无法解释却是学科史上曾导致提出科学性问题的事实。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①紧扣课题提问题;②在难点、重点上提问题;③在课文空白出提问题;④在人物言行上提问题;⑤围绕中心提问题。教会学生质疑就是在独立阅读思考的沃土上,点燃起他们创造意识的火花,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7、答――回话,回复:回答、对答、答辩、答案。
  尽量控制一问一答式的回复方式,切忌师答上半句,生答下半句的对答。是不是?对不对?类似这样简单答案的问题不能频于设计,对于出现类似这样的答案的时候,最好有追问随即跟上。目的就是体现出设计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完没完?”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说,如果使用这样的设问就必须体现出教师的目的,绝对不能出现学生只是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就完事的现象。教师设问最好树立问题的层次性、整体性、系列性、系统性。这样才会产生更有效的答题方式,零打碎敲的答题必须扼杀。通过“思后作答、议后作答”提高“答”的有效性。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①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③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的行,发现闪光点。④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⑤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的、复杂的、重要的、次要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作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一个同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养成惯性的适当的问题意识,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8、议――意见,言论:议论、提议、建议、讨论、商量。   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活动方式,问题素材必须体现出讨论的必要性及价值。讨论出现的结果教师课前应该有预判,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寻堂并且积极参与学生间的讨论,不断的收集针对“三为”有价值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共性的问题(疑点、难点)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讨论的结果教师要有明确的态度,该否定的否定、该肯定的肯定、该辩证的辩证、该一分为二的就一分为二,对于不能确定的也要有明确的交代。绝对不能回避、不能不了了之、更不能模棱两可。最后就所讨论的问题必须出台一个最佳的答案。在讨论时,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①同桌讨论(使用于较小的问题)如交流心得,词句理解等。②前后桌讨论(3―5)(适用于难度中等的问题)如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条理等。③大组讨论(6----8)(用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9、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分辩、争辩、答辩、辩驳、辩护、辩论。
  辩的问题素材必须具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否则就失去辩论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的辩题一般的都需要教师课前的预设。在这里我必须明确,我绝对没有要求“每课一辩”的概念,但是我也要提醒我们教师,开放型的课堂,很容易生成“辩题”的现象,希望老师要有意注意扑捉住机会。
  10、评――议论,评论:评议、评价、评改、短评。
  评应该是针对某一活动给出一个评论,应该是对知识理解和对思维定式的强化与提升。教师的点评一定要及时、准确、有高度、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生动、适时、精彩的点评是教师的课堂点睛之笔,唤醒、激励、鼓励学生,起到催化剂、兴奋助力的作用。教师要从知识、方法、技巧、能力、态度、情感上准备课堂用语,为课堂生动、学生精彩助―臂之力。
  11、思――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索、思维。
  哈弗大学的一个理念:“你们到这里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学习继承的层面,应该教会学生的思考,鼓励质疑,将学生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使学生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由此可见,没有思考的课堂就是扼杀学生生命力及创造力的屠宰场。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围绕“三为”给学生预设好思考的平台,随机把握住思考的节点,并且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把思考渗透到每一个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即:说中有思、讲中有思、读中有思、听中有思、看中有思、疑中有思、答中有思、议中有思、辩中有思、评中有思、悟中有思、写中有思、改中有思、记中有思、理中有思等。我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12、悟――理解,明白,觉醒:醒悟、领悟、渐悟、顿悟、感悟、觉悟。
  我有一个观点:知识是通过教师的教获得,而能力则是通过学生自身去感悟去领悟获取。特别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果缺少悟的这个环节,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难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用“心去揣摩”教师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定要把解决问题之前的心理活动向学生们阐述,简单的说:教师自己面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想的?等问题解决完了之后,教师务必给学生一个揣摩教师心理活动的机会,这就是简单的悟。“思”往往是想事先不知道的,而“悟”往往想自己已经知道的。很多事情往往是“思在前,悟在后”,“悟”是一种内化与提升。
  13、写――用笔作字:写字、写作、编写。
  俗话说:“好记星、不如烂笔头”。 用手动笔作答,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活动方式。由于部分老师认为动笔书写耽误课上时间的,其实不然。课堂活动设计只要有实效,教师花费一点时间也不能称之为浪费。动笔的内容教师单位时间内一定要设计好,抓住难度字、重点词、关键句等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
  14、改――变更,更换:改变、变式、更改、改善、改编、改写、纂改。
  改是强化巩固知识与技能较为行之有效的手段,改的任何一种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都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改的动作需要教师发散思维的支持。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要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性、发散式讲解。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发散引导:①对解题思路发散──“一题多解”。 ②对情景发散──“一题多联”。 ③对问题发散──“一题多变”。进行“一题多变”,可将原题中的情景、已知条件、设问……等进行改动,然后再重新分析、求解。如可将静态的情景变为动态的情景;或改变命题条件,或将题目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等等。教师要善于扑捉相关的教学资源,特别注意对典型错误的改正过程。我们对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误,应该给予理解与原谅。聪明的教师为了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还会特意的设计“陷阱”,故意造成学生犯错误,或者收集学生的错误作为案例。
  15、记――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把事物写下来:记忆、记法、记录。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记死”与“死记”的有效方法与技巧。如果通过展示发现学生课前自学效果不好的,对应该记住的没有记住,教师完全可以给一定的时间按照教师所传授的方法进行尝试记忆。记知识的快并且保持记忆时间的长是成绩优秀生的共同特点。人的记性好,大脑里储存的信息就越多,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利用资源就丰富,致使也会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话说到这里,我想问一下我们史地政教师,我们从教这么多年来,给学生们是否上过有关《如何提高记忆力》的专题课吗?或者具体一点说如何记住历史、地理、政治某一方面的知识?在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有没有注意过告诉学生如何记住的方法与技巧的教学预设。文科学生的成绩的比拼,我个人认为就是拼他们的记忆力。
  16、练――反复学习,多次操作:练习、练笔、训练、练功。
  当堂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练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实效性。
  17、书――.这里特指板书:教师上课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板书构思,契合教学程序,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教学流程,也是文本精髓的不断生成。总之,设计要从细微处浓缩要义,从宏观上巨篇勾绘文旨意趣。简约的要言不烦,细致的精细入微。
  18、理――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归纳、处置:梳理、整理。
  归纳、总结、提升,使新旧知识系统化、纲目化,使解题方法模式化、简单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694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