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慢性腹泻的临床诊疗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腹泻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173例慢性腹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进行辅助检验分析其发病原因给予试验性治疗。结果:菌群失调49例(28.32%);溃疡性结肠炎35例(20.23%);肠易激综合征33例(19.08%);结肠癌14例(8.09%);菌痢12例(6.94%);艾滋病6例(3.47%);慢性阿米巴痢疾、结肠息各4例(各2.31%);甲亢、糖尿病、原发性肝癌各3例(各1.73%);肠结核、胆囊炎、原因不明各2例(各1.16%);克隆病1例(0.58%)。结论:对于慢性腹泻的诊治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关治疗。
  【关键词】 慢性腹泻;病因;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77-01
  慢性腹泻是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而慢性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复杂,多伴有消化系统以外的临床症状,防治较困难。现将我科资料完整的173例慢性腹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173例,其中男104例,女69例,年龄在19至72岁,平均43.11岁,病程在1个月至12年不等,平均2.31年,腹泻诊断按《内科学》的慢性腹泻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下腹部隐痛或胀痛,每天大便次数3~7次,甚至10次以上,呈稀质便、黏液便或黏液血便,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1个月。
  1.3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及相应的特殊化验如HIV等,粪便镜检包括真菌、阿米巴原虫、脂肪球、肌纤维;粪细菌及真菌培养;电子结肠镜检查,部分病例还进行腹部B超、CT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疑阿米巴、细菌性痢疾、肠结核者,做相应的试验性治疗。
  2 结果
  菌群失调49例(28.32%);溃疡性结肠炎35例(20.23%);肠易激综合征33例(19.08%);结肠癌14例(8.09%);菌痢12例(6.94%);艾滋病6例(3.47%);慢性阿米巴痢疾、结肠息各4例(各2.31%);甲亢、糖尿病、原发性肝癌各3例(各173%);肠结核、胆囊炎、原因不明各2例(各1.16%);克隆病1例(0.58%)。
  3 讨论
  3.1 慢性腹泻的病因: 慢性腹泻常表现为脂肪泻、炎症性腹泻或水泻,病因比急性腹泻更复杂,主要包括:① 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念珠菌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但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使念珠菌病大量繁殖而出现菌群失调;②肿瘤,主要是结肠癌;③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④肠道非感染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⑤小肠吸收不良,原发性:成人乳糜泻;继发性:慢性胰腺炎、肝内胆汁淤积、胆囊炎、胰腺癌等;⑥动力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IBS)、甲亢等;⑦药源性腹泻,如抗生素、泻药等。
  3.2 慢性腹泻与菌群失调的关系: 由于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艾滋病等,使本来是肠道正常菌群的酵母菌成为条件致病菌,出现了肠内菌群严重失调。有文献指出慢性腹泻病人血象正常,中性粒细胞不高,粪便外观多呈稀便,少数为软便,有腹胀感,超高倍显微镜检查可发现有大量酵母菌,或可见芽孢,且酵母菌的数量超过10%,球菌:杆菌比>1∶3,同时进行细菌培养有酵母菌生长者,即可判断酵母菌引起的慢性腹泻。本组病人中有49例为菌群失调所致的慢性腹泻,占病因的首位,其中有6例是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出现的HIV感染者,占3.45%,因此在诊疗过程中要更详细的询问性生活史等病史。
  3.3 慢性腹泻与肿瘤的关系: 本组病人中消化道肿瘤18例,其中肠道肿瘤占绝大部分。大肠癌是引起慢性腹泻的首位消化系肿瘤,大肠癌多数发生在中年以后,位于左侧结肠者常为环状生长,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当肿瘤有糜烂、溃疡、坏死时,可表现为腹泻、血便和里急后重,因此当临床上患者出现消瘦、便血、贫血,同时伴有腹泻等临床表现时,一定要高度警惕,尽早安排患者行结肠镜等相关检查。另外部分腹部或肠道外的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如子宫肿瘤、肝、肾脏肿瘤等手术后可造成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急、慢性腹泻的出现 。
  3.4 慢性腹泻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主要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本组患者中有12例(6.94%)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此组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均有腹部隐痛伴黏液脓血便,肠镜检查肠道有较多的黏液,取黏液培养出痢疾杆菌。腹泻患者之前几乎所有人均应用过抗生素治疗,在治疗效果不佳后,医生认为感染性因素已经被排除。从而忽视了感染因素的存在。造成上述问题的出现即应用抗生素后仍培养出细菌,考虑是患者初诊时医生应用抗生素不规范而出现细菌耐药。因此对初诊者应进行病因学检查如细菌培养,再者当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内仍有较多黏液才应取材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3.5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肠道疾病的关系: 文献报道在慢性腹泻中IBS占首位,本组患者中功能性肠道疾病(主要是IBS)只有33例,次于菌群失调和溃疡性结肠炎。IBS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此病缺乏能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国内部分地区调查显示青少年患病率为13.3% 。多数学者研究认为IBS的发生可能与精神、饮食、肠道动力学、菌群失调、分泌及吸收功能改变、环境刺激等综合因素有关。国内关于精神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所占比例报道不一(53.3%~73.0%) 。考虑情绪紧张对本病有较大的影响,因为某些较明显的精神状态的改变导致交感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使肠道的运动及分泌功能失调,同时一些并存疾病和不良习惯如长期便秘后或饮食不当和不规律等也可诱发该病。
  3.6 其他: 少见原因有甲亢、糖尿病、原发性肝癌、胆囊炎等,这些肠道外的疾病所致均是消耗性疾病为主,由于体质差引起神经功能紊乱,继发胃肠道功能紊乱。
  通过本组资料分析,慢性腹泻只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症状,它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尤其是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作器官移植者以及肿瘤病人、艾滋病患者的增多,使慢性腹泻患者的病因更为多样化,但各地的慢性腹泻病因排序不同,本组患者病因中以菌群占首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更为详细的了解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选择合理的、必要辅助检查才能更好地使患者能得到早期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秀梅。 儿童慢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6
  [2] 宫键.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腹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11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