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族性格在语言中的体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性格是文化的核心。”语言和性格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本文从句法结构和习语两个方面尝试分析民族性格在汉英日三种语言中的体现。汉语主要体现了含蓄内敛和强调整体的性格 ;英语主要体现了强调自我价值和坦率直白的特点 ;日语主要体现了集体主义和谦逊委婉的特点。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民族性格;语言;句法;习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2-0007-04
  1 民族性格同语言的联系
  民族是指在历史的长河中,擁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文化,以及相近栖息地的一个群体。而民族性格则是由于相同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所产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民族性格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例如富有特色的单词,抑扬或者平仄的声部,句子的构成等等。而且在更具有艺术特色的语言,即各类文学中,民族性格也有所体现。我们将以中英日三种民族语言为例,探索民族性格在句法结构以及各类习语中的体现。
  2 民族性格在汉语中的体现
  2.1 含蓄内敛
  从句法方面中来说,例如语音,语言物质的外壳,是语言内部的形式,是最直接的记录人的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在汉语语音中,元音较多,辅音较少。而辅音属于噪音,元音属于乐音,所以不难想象,汉语读起来响亮悦耳,有很强的音乐性。而且,在汉语发音过程中,音节之间留有很多的空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突出了中国人含蓄,内敛,凡事留有余地的性格特点。
  同时,汉语又是表意的文字。这与汉语形象性并不矛盾。汉语的表意是指汉语的表达可以使人建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举个例子:中国的诗词。中国的诗词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诗词能准确描绘汉语的“表意”这一特点。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几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单单几个词语就把秋天萧瑟的氛围描绘得淋漓尽致。还有就是,诗词注重意象,在诗词中,一个词的表达可以与其他事物产生某种联系。例如,鸿雁,原意指大雁,而大多数“鸿雁”用在诗词中,表达的是家书的意思。所以,它很容易让人把它与思念家乡联系起来。另外诗词同样注重韵律美,即要求表达方式要押韵。这些也反映了中国人非常重视说话的艺术。由于汉语的“表意”这一特点,所以不难看出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
  作为汉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习语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它同诗歌一样,是语言凝练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由于民族成长的环境不同,历史积累各异,因此也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点从而衍生出不同的民族性格,而中华民族在儒学长久以来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委婉含蓄的传统品格。不同于西方,在面对内心情感的冲击时,并不用直接大胆的言语和行动,往往是无语眉眼先含情。即使在表露情感时,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例如体现中国民族性格“谦虚”: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尊师重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勤劳”: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等。
  2.2 灵活多变,强调整体
  从语法结构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孤立语,重意而轻形。不同于印欧语系很多曲折变化的语言。汉语是分析性语言,所以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词性,数量以及事态的变化。所以,在汉语中,语序非常重要。语序是语言成分的排列顺序。语序是语言中普遍现象之一,因为语序不同,句子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不可随处小便(普通的警示语)。小处不可随便(人生格言)。
  这说明了汉语表达方式灵活多变,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人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另外,汉语在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一般是会有顺序的。在表达时间、地理位置、介绍人物身份等时,汉语表达的顺序一般是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汉语的这种叙事顺序说明了,中国人在观察和处理事务时,一般会遵循从事情的整体到局部,从特殊到一般的步骤。这样的处事特点恰恰说明了汉民族习惯于整体思维,重悟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民族性格深刻地体现在其民族的习语上。习语不仅反映出文化,其更重要的功能是保存文化并加以传承。因此,习语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习语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华民族强调整体在相对较狭义的部分体现为盼望合家团圆,逢年过节,总是盼望一家团聚。在外游子也总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和西方文化里截然不同的一点,西方人骨子里的冒险因子使得他们不甘心拘于一地,也使得他们在我们眼中成了无根的浮萍。整体在广义的部分体现是大国情怀,每一分每一毫的疆域都不能少,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古往今来的爱国之臣报国之士,纷纷为这片中华大地挥汗洒泪。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 民族性格在英语中的体现
  3.1 注重自我价值
  西方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往往都很注重自我价值,强调自我个性。例如英语当中有人称代词you、he、she等等,但是这些代词是在除做主语外是不需要大写的,但是只有一个代词I(我)无论充当哪一种成分都是大写的。不仅如此,中国人重整体重集体,在思维模式上是由大到小,倾向从宏观再到微观,把自己放在国家与单位之后。而西方人是由小到大,倾向于从微观到宏观。个人主义在此暴露无遗。西方人是名字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体现西方重视个人,中国则是重家族重视集体。
  英语习惯先表态,再叙事;汉语则相反。例如对收到信的回答,西方人会说“I’m very happy to receive your message of greetings”而汉语的表达通常是:“收到你的贺信,我很开心”。这也和各自的民族性格有关。西方人主张自我奋斗,崇尚个人的成就和自由,提倡人大胆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而对于别人的赞扬通常乐于接受并且表示感谢,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吝啬展示。   西方人天生的冒险拼搏使得他们勇往直前,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自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自己变得更强,才能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中生存下来,这也导致了他们将自我价值看得相当重要。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他们总是将自己放在核心地位,而对别人的干涉和影响嗤之以鼻、置之不理。”(齐朗 2009)所以即使处在险境,他们也会选择尽可能不求助于他人。这可以说是他们的骄傲,但进一步也可理解为自负。
  “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 willing heart.”
  心之所愿,无所不成。
  “Great hopes make great man.”
  偉大的理想造就伟大的人。
  3.2 坦率直白
  英语国家沿袭了古代希腊人严格规范的词语系统。古代希腊人他们觉得思维系统与词语的系统是一致的,要使意思表达清晰合理就得需要清晰合理的词性与句法。一个毫无条理的陈述结构中的思想是无意义的。英语形合的特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形成的,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方法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以形显义语法结构严谨而复杂,还有时态、语态、体态等语法的规则带来词形各种各样的变化。由于其严谨和具体,使得英语能够较为直白地表达出说话者所指。句子的歧义依然存在,但相比汉语更加少。“英语句子的表意依赖于逻辑性显著的语法结构和词语形态变化,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图,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因而英语的语法是外露的,具有强制性,这也是西方文化中对于事务精准性要求的反映。”(王儒蕴 2017)
  “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提起说英语的国家,经历航海大发现以及从20世纪初走来的世界,不得不承认英语是普及最为广泛的语言。在经历了冲突斗争后西方世界,更注重实用主义,去掉不必要的繁琐的东西,直击目标,这是西方人的语言习惯之一。西方人在想做一件事,他们会说:“I try.”;在大胆表达情感时:“To love and to be loved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existence.真爱是上帝赐予世人的礼物。”在表达态度的时候也是直截了当。这与他们的历史有关系,但宗教信仰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种信条使得他们在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不停工作,获取薪酬。不仅如此,人要不断地探索,更多的感知外部世界,尽可能地弥补自身的不足。“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对比中国的人性本善,要时时与约束自己,时时自省,英语更多了一种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来自于自我剖析之后的坦率。
  4 民族性格在日语中的体现
  4.1 集体主义和“耻”文化
  民族性格根深蒂固,在历史发展中会对语言结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而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因素颇多,从地理和历史因素来看,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孤立,人口较少,民族单一,语言单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从古至今代代传承,有了其约定俗成的习惯、传统或者说默契。这是大和民族的文化渊源,日本人民潜移默化中守护着约定俗成根深蒂固的传统,以和为贵,保持与传统,其他人一样的步调不越界,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和冒犯他人,把自己放在一个谦逊的位置。在历史上因受中华文化影响,他们讲究平和,类似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因此他们在交谈中不喜欢使用第一、二人称来引发一些不满或者让别人感到冷硬,而喜欢以客观描述的旁观者视角,用第三人称来讲话,减少主观情感的显露。用第三人称来讲话,减少主观情感的显露。日本人认为直接称对方“你”是一种不尊重,一定要说的话,可以称呼对方的姓名,比如“~~さんは”、“~~君は”。
  和辻哲郎在《风土》一书中提到,日本的气候特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到这个气候特点的影响,使得日本国民的为人处世中也带上了季风般包容、忍让的性格特征。日本国民拥有一种矛盾的性格品质,追根朔源在于日本人对于他们共同生活的圈子的和谐十分注重。特别是面对比自己年长或者地位高的人或者权势比自己大的人时,日本人几乎都是以一种谦卑毕恭毕敬的态度服从,很少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意见。日本人这一独特的行为也直接反映在习语当中。例如:日语中有诸如“鹤の一声”(释义:权威人士的一句话)、“长い物には巻かれろ”(释义:胳膊拧不过大腿)等习语,它们都表达了与其跟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或权威者正面抗争,倒不如顺从来得更划算的意思。从这些习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就算必须去做即使违背了自身的意愿的事情,也不会直接反驳而是选择顺从。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指出,日本文化是以耻为中心的耻感文化。简单来说,日本人做事之前都会从其他人的角度出发,在对他人怀有知耻的意识驱动下来指挥自己的行动起始与终止。于是,日语里与“耻”挂钩的习语也为数不少。比如“闻くは一时の耻、闻かぬは一生の耻”(释义:问则一时之耻,不问一生之耻)这句习语就很直观地反映出来日本人对于耻的态度,日本人面对他人时那种“害怕出丑”的心理可以说是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理之中。就因为他们如此在乎与他人和集体的一致性,所以日本人很自然的便将“集体主义”作为他们为人处世的规则,严格与其他人保持在同一轨迹上,时刻注意他人的目光而尽量低调行动。又如:“人のふり见て我がふり直せ”(释义:借鉴他人矫正自己)、“雉も鸣かずば打たれまい”(释义:枪打出头鸟)等习语体现了以“耻”为中心的日本文化特点。
  4.2 谦逊委婉
  日本人很少直接说“我”就更好理解和解释,因为说“我要…”“我认为…”是一种很强烈的自我情感和主张的表达和显露,不够含蓄内敛,是一种对对方的不尊重,和他们的谦逊相背而行。正因根植于内心的谦逊和尊重他人,哪怕在提意见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时,日本人也会保持其惯有的风度,用委婉的说法避免惹对方不快甚至于将对方置于尴尬境地造成伤害,比如他们想学习而旁边的人有点吵闹时,他们会说:   あの、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うるさいですね。那个,不好意思,有点吵啊。
  又或者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而身边有音乐发烧友时,他们也会尽量选择委婉的语句:
  あの、音楽の音、ちょっと……  那个,音乐声,有点……
  一个省略了主语,一个在ちょっと……之后意味深长,尽管省略的部分不同,但这些省略都缓和了语气,进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冲突,也更容易被对方接受,达到自己目的的同时也创造了和谐的环境氛围。提出自己意见时都如此小心翼翼,回绝别人时更要万分委婉,日本人邀请别人,而对方有事不能去时,会说:
  今日は、ちょっと…… 今天,我有点……
  而不会直接拒绝,这样的回答对日本人来说已经足够,不用过度解释,也不会有人追问,他们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也尊重他人隐私,以和为贵,避免直截了当。
  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日本人通常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要求,虽然对比外国人的直率,这种暧昧不清的话语令人费解究竟他们要表达什么意思,但是这正是日本人所追求的。
  “以心伝心”即指即使不说出来互相之间也能心领神会默契、心领神会。这也使得日本人养成了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理解力,有些话即使不说,或者只说一半也能领悟其中真意。在日本还流传着以下习语:“言わぬが花”(释义:沉默是金)、“花多ければ実少なし”(释义:绣花枕頭稻草心)、“花より団子”(释义:舍华求实)等。由此我们看到了日本人不喜欢夸夸其谈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而更喜欢富有内涵的人和事以及能带来实际意义的行为。日本人的理想即是最大可能避免直白的表达,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心息相通”。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语言中的句法是体现民族性格的科学依据,习语是是精炼的语言,因此更具有代表性。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民族文化又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他们彼此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民族的发展。本文以汉英日三种语言为例深度探析民族性格在语言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齐朗,张玉凤.从习语翻译看中美的民族性格差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166.
  [3]鲁思·本尼迪克特.田伟华译.菊与刀[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4]程珊.中西方文化视域下的民族性格比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6):100-102.
  [5]赵春晶.民族性格在语言中的体现[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2):59-64.
  [6]赵荣.语言作为民族性格载体的途径分析[J].外语学刊,2012(2):70-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