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复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它是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出现,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传统中药单体或复方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有着确切的临床效果。本文将从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等几个方面,阐述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中药;血脂;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1..03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rapeutic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therosclerosis
ZHANG Qiang,LUO Yi
(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Suzhou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Jiangsu Suzhou 215101,China)
【Abstract】The occurrence of atherosclerosis is complicated, and it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human health. It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recent few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appearance of unhealthy lifestyles, the incidence rat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More and more studie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cluded monomer and compound has a definite clinical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ound the mechanism of anti atherosclerosis from the aspects of regulating lipid metabolism,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lood lipid;Atherosclerosis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进展缓慢的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目前认为其病因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是因为动脉壁细胞、细胞外基质、单核细胞、血小板、低密度脂蛋白、局部血液动力学、环境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一系列复杂作用的结果。它的发生发展的顺序为脂质条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临床合并症出现四个阶段。细胞水平的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作为维持胆固醇动态平衡的关键环节被逐渐深入研究。研究发现适度细胞自噬,促进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而影响RCT过程[1],若细胞自噬被抑制,RCT过程也将终止,从而证实了细胞自噬是RCT的关键一环。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故临床往往采取综合治疗以改善症状。日前中医药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主要包括补肝益肾类、活血化瘀类、消痰降脂类中药复方或单体等等,因而对其抗AS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1 中醫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中医学中无AS这一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本病多属于“瘀证”“脉痹”等病证的范畴,病至后期出现相应器官病变时,则可属于“中风”“胸痹”“坏疽”等病证范畴[2]。从病因学角度讲,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引起。《诸病源候论》提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症因脉治》曰:“胸痹之因,痰凝血滞”。尤其是张山雷《中风斟诠》提到:“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卒然而发,如有物击之使仆者,故曰仆击”。大部分学者认为AS的总体病机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标实以淤血、痰浊、热毒等为主。目前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3]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可将动脉粥样硬化分为4个证型,包括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但在临床工作中,仍存在其他很多证候,故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然而中医治则和选方用药多种多样,中药的成分以及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导致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没有一致的指导原则。
2 中药治疗动脉硬化的具体机制
2.1 调节血脂代谢
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病理基础,在高脂血症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血浆胆固醇(TC)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动脉内膜,从而改变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面的特性[4]。研究证实[5]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的降低和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的持续升高与AS的发生成正相关。因此,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同时降低LDL可改善AS的程度。
刘传亮等[6]研究显示复方中药制剂(枸杞子、决明子)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豚鼠的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蒋世伟等[7]发现通脉化浊汤可升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调节脂质代谢功能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证实了其临床防治AS的效果。上述研究充分表明中药单药或复方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无论是中药单体还是复方都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有效调节血TC、TG、LDL-C、HDL-C的水平,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风险。但是不同的中药单体或复方调节血脂的机制不尽相同,这可作为未来的研究的一个方向。 2.2 抗炎作用
近幾年,随着基础研究的发展,AS[8]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是炎症的起始步骤,并由炎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因子介导。白介素-1β(IL-1β)、干扰素(IFN-α)是两种重要的炎性因子,能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等的合成,与AS形成相关。
王创畅等[9]研究发现双黄连、丹参多酚酸盐均能通过调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TLR4/MyD88/NF-κB信号转导,下调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临床研究[10]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服用通心络复方4周后,其血清中的超敏CRP、TNF-α水平较前显著降低,证明通心络可抑制炎症反应。李世林等[11]实验室研究发现,用牡丹皮干预由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模型和耳肿胀模型,能明显缓解小鼠耳廓肿胀,同时能抑制毛细血管扩张,缓解渗出性水肿为主的早期炎症反应。以上研究都表明不同中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炎性反应贯穿在AS发生发展整个过程中,有效的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可有效的缓解AS的疾病进程。
2.3 细胞自噬
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稳定减少其死亡,减少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及无序增殖,能够通过多环节发挥抗AS作用。
近年来,关于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现已证明能够促进细胞自噬功能的中药有姜黄素、白藜芦醇、熊果酸、木樨草素等[12-14]。芎芍胶囊能够促进胆固醇跨膜转运,保护HDL功能,促进RCT进行最终增加胆固醇流出,抗AS作用确切[15-16]。目前相关的临床及实验证明,活血化瘀单药及复方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达到抗AS作用,这些机制涉及调脂、抗炎、保护细胞内皮、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多个方面。细胞自噬促进细胞胆固醇流出是RCT的起始关键环节,已发现活血化瘀中药能够影响促进细胞自噬过程相关蛋白。此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4 抑制血管
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musdecell,VSMC)的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细胞病理基础。
郑红花等[17]研究得出川芎嗪能够抑制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且高浓度川芎嗪可促进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白洪波等学者研究[18]认为镇肝熄风汤可抑制细胞增殖,促使凋亡升高,通过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平衡,阻止血管重塑。
2.5 保护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细胞除了具有交换血液和组织液等代谢产物的作用,同时它还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和效应器官。一旦出现内皮损伤则会导致渗透性升高,血凝状态改变,促进血管收缩的细胞因子释放,导致血管极易发生痉挛。因此保护血管内皮抗氧化是减缓AS进展的重要机制。
俞静等[19]研究发现延胡索乙素能够对放射所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可减轻内皮细胞的因过度氧化而导致的损伤。杨研华等[20]发现牛膝总皂苷对于尿酸钠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同时能够提高血管内皮细胞活性,使其接近正常细胞,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辨证论治,采用合理的中药干预,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目前多项研究表明,大部分的中药单体和复方的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方向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而且毒副作用较小,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这种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
3 结 论
中药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稳定斑块等方面的临床疗效肯定,其主要是从调节血脂、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防止血栓形成等几方面发挥抗AS的作用。但是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在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仍需加强,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为临床工作提供可靠地理论基础,能更好的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参考文献
[1] Mireille O,Vivian F,Esther M,et al.Autophagy regulates cholesterol efflux from macrophage foam cells vialysosomal acid lipase [J].Cell Metab,2011,13(6):655 667.
[2] 张艳虹,徐凤芹.活血化瘀中药调控细胞自噬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08).
[3] 郑筱萸.鼓励和引导药学技术人员积极加入执业药师队伍[J].中国药业,2002(08).
[4] 白细胞介素28B的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转归的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2015(10).
[5] Chen Y,Wang W J.[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ulin resistant and hypertens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J].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2010,8(12):1114-1118.
[6] Yang Q,Wang S,Xie Y,et al.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B and paeonol on blood lipid metabolism and hemorrheology in myocardial ischemia rabbits induced by pituitruin[J].Int J Mol Sci,2010,11(10):3696-3704.
[7] 蒋世伟,吕晓东.通脉化浊汤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载脂蛋 白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74-76. [8] 張红明,张 骁,李晓燕.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0):1109-1111.
[9] 王创畅,吴 伟,等.清热、活血中药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03).
[10] 过 晶,陈 风,过云峰,等.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9(06).
[11] 李世林.牡丹皮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01).
[12] Zhang Y,Cao X,Zhu W,et al.Resveratrol enhances autophagic flux and promotes ox LDL degradation in HUVECs via upregulation of SIRT1[J].Oxid Med Cell Longev,2016,2016:7589813.
[13] Zhang BC,Zhang CW,Wang C,et al.Luteolin attenuates foam cell formation and apoptosis in Ox LDL stimulated macrophages by enhancing autophagy[J].Cell Physiol Biochem,2016,39(5):2065-2076.
[14] 李 麒.基于细胞自噬理论探讨黄芩苷抑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和促进斑块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15] 张艳虹,徐凤芹.芎芍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NF-κB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7):2334-2337.
[16] Zhang YH,Zhang Y,Li J,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Xiongshao Capsule on anti inflammatory function of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in atherosclerosis rabbit model[J].Chin J Integr Med,2017,23(5):357、361.
[17] 郑红花,李映红,罗德生,等.川芎嗪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04).
[18] 白洪波,曲悦君,许继德,等.川芎嗪抑制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6)
[19] 俞 静,花宝金,朴炳奎.延胡索乙素对放射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08).
[20] 杨研华,尹 莲,朱晓勤,等.牛膝总皂苷的制备及其保护尿酸钠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J].中医药信息,2010(02).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2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