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尿酸性肾病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多样化改变,我国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1]。尿酸性肾病是以HUA为发病基础,长期的HUA已成为多种疾病发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慢性肾脏病的发生更为常见。
  [关键词]尿酸;尿酸性肾病;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03—0062—02
  尿酸是人体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以尿酸盐的形式溶解在血液中,主要经肾脏从尿液排泄,剩余部分经消化系统排出体外。HUA是引发痛风的直接病因,当体内尿酸浓度达到饱和时,以针状结晶形式析出,沉积于关节膜或肌腱组织中,引起关节部位的红、肿、热、痛,称之为痛风。痛风可引起肾脏损害,据统计,20%以上的痛风患者有尿酸性肾病,经尸检证实,痛风患者几乎全部存在肾脏病变。
  1 病名
  中医学文献中虽无“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之词,但记载有与之病情发展相关之名,如朱丹溪《格致余论》首次提出“痛风”之名,载有:“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是也。”描述了痛风以四肢关节游走性痛疼为主要特点。《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曰:“石淋者,淋而出石也……”,尿酸结石可归为“石淋”。清代医家张石顽于《张氏医通·痛风》中云:“按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之历节,后世更名日白虎历节……”。故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可将尿酸性肾病归为“痛风”“痹证”“石淋”“尿浊”“白虎历节”等。
  2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肾,当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互结为标,饮食失节、劳倦过度为诱因。脾肾亏虚,气血津液代谢失调,湿、浊、瘀、毒互结,既作为病理产物,加重脏腑损伤,又为致病因素,内外合邪,加剧病情的发生及演变。赵振昌教授[2]认为脾肾亏虚是发病的根本原因,湿热瘀毒是各种临证的病理基础,脾肾亏虚,精微不化,停于体内,反成湿浊瘀毒,痹阻脉络,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復感外邪,深入肾府,损伤脏腑。金劲松教授(31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个人体质相关,脾肾亏虚,加之过度饮酒,嗜食膏粱厚味,脏腑日渐受损,运化水液功能失司,湿热痰浊侵淫,痹阻骨骼关节,或邪毒内蕴于肾,发为本病。
  3 辨证论治
  高建东教授[4]提出本病以脾肾不足、痰瘀互结为病机,应将利湿泄浊、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三法贯穿整个治疗当中,急性发作期以寒凉之品抑制尿酸,减轻发作程度;稳定期多用温热之品加强化痰祛瘀,促进尿酸排泄。刘旭生[5]将本病分为三期:急性期、好转期、缓解期,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辩证治疗,分别选用①四妙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以清热利湿,活血通淋;②寄生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划裁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兼清热;③温脾汤合真武汤化裁以补益脾肾,温阳泄浊。
  4 单味中药研究
  革蘚,其味苦,微寒,人肝、胃经,有祛风、利湿之效,相关研究t6发现萆薛具有明显的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促进尿酸排泄,其机制可能与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家族的部分蛋白参与尿酸盐的转运有关。土茯苓,其味甘,淡,平,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效,富含落新妇苷成分,可降低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促进尿酸排泄,减轻氧化应激,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对NF—KB活化及TNF—a、ILs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尿酸水平,改善高尿酸血症引起的肾脏损伤,保护肾功能7.81。泽泻,其味甘、淡、寒,有利水、渗湿、泄热之效。汪锦飘[91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泽泻乙醇提取物可抑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而发挥降尿酸的作用,同时有一定的肾功能保护作用,但其降尿酸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刘彦灸[10]发现川牛膝醇提物可以下调肾脏转移因子(TGF—β1)的表达,减轻对肾素血管紧张素II(Ang II)的刺激,减少TNF—a释放,防治肾脏纤维化及肾损害的发生。
  5总结
  尿酸性肾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病的发生多与个人体质、饮食、情志、生活起居最为相关。脾肾功能失调是UAN发生的根本原因,痰、湿、瘀、毒互结为致病关键。目前西医治疗药物虽然在降低尿酸上效果明显,却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随着中医中药防治高尿酸血症与尿酸性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共识专家组.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3):235—248.
  [2]孟丹丹,刘艳华,王宏安,王银萍,张守琳.赵振昌教授标本兼顾治疗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病)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2):67—69.
  [3]赵婷,金劲松.金劲松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03):24—26
  [4]吴燕升,李瑞玲,高建东.高建东分期论治尿酸性肾病临床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04):26—28.
  [5]马伟忠.刘旭生辨治痛风性肾病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1,43(05):18—19.
  [6]陈燕,陈肖霖,刘孟婷,罗浩轩,项婷,张诗军,孙保国,陈泽雄.基于高尿酸血症大鼠oatp1a1表达的草薛总皂苷降尿酸机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0):2330—2332.
  [7]夏道宗,张英,吕圭源.黄酮类化合物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0):721—723.
  [8]梁巧静,梁维萍,李琼,郭宏伟,朱丹.土茯苓抗痛风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8,13(11):2937—2940.
  [9]汪锦飘,刘永茂,何志超,严惠明,陈彩云,王冬梅,邱凯锋.泽泻乙醇提取物对氧嗪酸钾盐致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影响[J].中成药,2017,39(03):605—608.
  [10]刘彦灸,盖国忠.牛膝醇提物对肾脏转移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8(06):454—4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8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