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摭谈促进初中生语文阅读解题能力提升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考阅读能力的考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在阅读方面费时多却收效少。从中考结果来看,阅读(特别是现代文阅读)试题失分现象相当严重,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不强,这是语文教学有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阅读教学回归文本,重视整体阅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学生的阅读答题情况来看,有明显的效果。
  一、整体阅读的重要性
  (一)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的需要
  从人们一般的阅读心理来看,阅读材料时首先要弄清楚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是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等问题。具体来说,在阅读时,一般都是速度全文,捕捉关键句,大致把握文章的概要。然后,根据整体的感知,分析文章的局部。最后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认识。①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习惯,完全符合解答阅读题的规律。而且有了整体意识,在解答阅读题时,就能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准确答题。基于此,整体阅读就尤为重要了。
  (二)解题的需要
  以2018年广东省语文中考考试大纲为例,阅读能力的考察共46分,其中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察为27分。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察分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性文本阅读两类,学生丢分点的重灾区就在这里。根据考纲的要求,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察的有:1.整体把握实用类文本的主要内容。2.阅读科技、社科、新闻作品,筛选信息,概括要点。3.运用科技、社科、新闻作品中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4.阅读简单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5.联系实际,对议论文中的观点做出判断。在这些考察点中,如果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没有过关,那么就直接影响考点1、考点2和考点4的解题。同时,整体阅读没有把握好,细读文段时就不能顾全全文来思考和分析,正所谓“独木不成林”,考点3和考点5也不能很好地解题。而文学性文本阅读主要考察的是: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其中,考点1和考点5就是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察。而考点2、考点3和考点4,虽说是考察局部的文字和写作的技巧等,但和实用类文本的考察一样,局部的考察也不能脱离整体阅读。所以,要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整体阅读是出发点和关键。
  (三)纠正学生答题陋习的需要
  在学生阅读答题时,通常也是根据阅读心理的需要和阅读的习惯,会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段内容,然后阅读考察的题目,根据前面整体的把握去答题。这一过程本身没有不对的地方,但学生实际答题时,由于在整体阅读时,针对一篇1—2千字文章采取的是速读和感知,阅读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阅读一遍很难就能很好地把握全篇的主要内容,于是在接下来的答题中就会出现答题范围窄、理解不透彻等问题,丢分就聚少成多了。这种类似于“扫读”的阅读习惯,放纵了整体阅读的无目的性,让学生在答题时很难迅速、准确做出答题所需对应文字的反应。所以,要将整体阅讀落实到位,才能提升学生阅读时的整体感知能力。
  二、整体阅读的概念
  整体阅读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则,理解材料内容和结构,探究其立意与构思技巧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宏观上把握材料,快速通读全篇,观其大略,整体地把握材料中心和主旨,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路,然后高屋建瓴地研读局部,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辩证结合的高度去分析语言特点、推敲结构和分析评价艺术手法。
  与传统阅读方法相比,整体阅读强调语文阅读基础知识是一个有机地整体,强调宏观认识占突出地位,微观分析是建立在宏观认识的基础上的,并进而深化宏观认识,从而呈现阅读深度的递进。
  三、整体阅读的具体做法
  (一)圈划法让整体阅读有针对性
  现在的语文考试试题分为试卷和答题卡,允许在试卷上进行圈划。所以,在整体阅读时,可以采用圈划法来有针对性地阅读。那么,要圈划出文章的哪些内容呢?
  1.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或主要事件,如《背影》一文的写作对象是描写某个人物的背影,《囚绿记》一文的主要事件是把“绿”“囚禁”起来的一件事。有些标题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如《白杨礼赞》中的“礼赞”一次就表明了文章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白杨树的热情讴歌和赞美,表达了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意。《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一文中,标题就是文章的论题。划好标题中的关键词能让整体把握全文有方向性。
  2.文章中表示总结性的词语
  如“总之”、“所以”、“由此观之”等,这些词的后面往往是作者得出的结论,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把握作者的观点很有帮助。
  3.文章中起到连接句义的词语
  如“并且”、“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除此以外“等等,留心这类的词,可以对文章内容有更全面地把握。
  4.文章中表示时间和地点转换的词语
  这些词语一般与事件的发展阶段有关系,能根据这些词语分析文章的情节和结构,使文章的脉络一下子就清晰明朗了。
  5.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
  议论抒情旨在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把握好这些句子,能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主旨。
  6.文章中描写性的句子
  心理描写能够呈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世界,对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有帮助。在散文阅读中,可以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揣摩作者的情感。在小说阅读中,可以通过这些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文字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在状物类散文中,描写物、景的句子能很快地把握物、景的特点等。
  7. 段的中心句和全文的主旨句
  透过这些句子能快速、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如上的这些词语和句子,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圈划,持之以恒就能熟能生巧了,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就会习惯性地拿起笔进行圈划。这样下来,读一遍文章,就能圈划很多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有关的文字,使整体阅读有目的性,学生答题时就能快速回归文本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或对应的文字。只有这样,进一步的细读和分析才有文字可依,答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才能提高。   (二)局部精读,回归文本
  以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科试题中实用类文本《读书与境遇》一文的考察为例。在上面完成整体阅读的圈划之后,围绕试题进行局部的精读。第一题考察的题目是“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这是一道选择题,考察的是对文章观点的把握。根据圈划法完成整体阅读,能迅速判断解答这道题时要回归文章的第四段,再精读第四段,发现这段中“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能力。”一句就很好地解释了“闹境”指的是“社会的嘈杂”,而“心无旁骛”指的是“宁静致远的心态”。理解清楚了就很容易发现选项中的后三项的读书环境都是喧嚣吵闹的,而人物在读书时是心不为所动的,是符合题目中的观点的,因而选择第一项。
  (三)整体研读,深入理解
  上述文段阅读的第二题考察的题目是“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也是一道选择题。四个选项都是立足于对全文整体把握的考察,有写作技巧的考察,文章思路的考察,文章观点的考察。如果不能整体地把握就不容易解题了。第三题是问答题“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初一看,这道题只需精读第⑤段,但是第⑤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根据整体阅读的感知,这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就不能孤立地閱读这段进行分析,必须从整体来看。那如何解题呢?从句子的表面文字来看是谈“心境”和人的素养之间的关系,而且不难看出,前后两句形成了对比。但是,本文是围绕“心境”和人的素养之间的关系来谈的吗?根据题目《读书与境遇》,可以知道是谈“读书”与“境遇”之间的关系,所以理解这句话就必须结合文章中有关“读书”与“境遇”之间的关系的语句进行思考了。根据各段的中心句,可以看出,文章在分析顺境、逆境和闹境中读书能使人进步,再结合文章的结论“能够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就不难分析到这句话指的是不管读书环境怎样,只要能坚持读书,读书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境遇,就是所谓的“境随心转”,这样的人就是“圣贤”了。所以就可以概括出这句话强调的是要把握读书的境遇,力求境随心转。
  这样,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去指导学生阅读和解题,学生通过“整体圈划—局部精读—整体研读”这一系统的整体阅读去理解课文内容,避免引出盲人摸象式的片面理解,这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和关键,提高了阅读解题的效率。
  阅读解题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和阅读训练中逐步提升。我相信,坚持运用整体的观念指导阅读解题的教育实践,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但应该指出的是,以上谈的仅仅是整体阅读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要保证阅读的效果,还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和各种思维训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1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