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预习生成问题(教师预设,学习预习并生成新问题)
  教师首先研读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目标预设学生的“预习提要”,即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初步解决基础性的问题,并在解决基础问题之上提出新的问题(要求每个同学必须提出至少两个以上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已解决(初步)或未能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 这是创设情境、出示问题,引发思考阶段。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要达到的学习要求。
  二、检查发现问题(教师检查,学生展示)
  在课堂开始之际,教师针对课前的导学案进行检查,一方面落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一方面重点呈现学生的新问题的生成,并以学生集中呈现的问题为导语,引入对本课的学习。
  实例收集(学生的生成问题):
  学生1:波的传播过程中,每个质点刚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吗?
  学生2::振动与波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学生3:波的传播过程中,后面的质点为什么总是模仿前面的质点的振动?
  于是,教师顺势启发学生,转入对新课的学习。
  三、探究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探究、交流,在此环节上要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首先,通过视频和PPT图片给学生展示出几种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机械波。
  学生答出答案后,老师追问:为什么说声波、水波和绳波是机械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机械波的概念和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学生交流展示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老师点评并PPT展示。
  学生分享完答案,老师继续提问:振动为什么会在介质中传播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游戏来寻找一下答案。
  首先,请12位同学上台模拟绳波的形成过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12位同学表演完后,随机采访其中一位同学:我叫第一位同学蹲下,为什么过了一会儿,你也跟着蹲下了?
  学生:我前面的同学把我拉来蹲下去的。
  师:我叫第一位同学站起来,为什么过了一会儿,你又跟着站起来了?
  学生:还是前面的同学拉我的。
  然后,小组讨论答案,代表交流发言,老师总结强调关键点:‘带动’是机械波形成和传播的根源。
  接着,学生仿照老师画的四分之一周期的波形图,画出再经过四分之一周期(即二分之一周期)的波形图。学生通过画图再一次体会“带动”这一关键点,并由此提出思考:在经过四分之一周期(即二分之一周期)……以至四分之五周期的图形?
  通过波动演示仪,演示从四分之一周期到四分之五周期时刻的波形图,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从而提出下一个要学习的知识点。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探究,你发现机械波有哪些传播特点呢?
  学生先小组讨论总结,然后请代表做汇报发言。
  四、点拨升华问题
  在学生对之前问题进行了交流并以小组实验、探究后,教师就要捕捉时机,对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归纳提炼,抓住问题的关键要害,讲清思路,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结构和网络,并要求学生进行笔记的整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代表1:波的传播具有重复性;波的传播具有能量;每个质点在平衡位置上下振动。
  代表2做补充:波的传播具有滞后性。
  小组代表发言后,我让其他同学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或补充。然而同学们认为代表们已经将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总结完了,没有需要补充的了。
  我用PPT动画再展示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情景,引导学生寻找没有归纳完整的特点,并把所有的特点归类梳理。在梳理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对要点进行强调和纠正错误认识。
  問题1:机械波传播的是什么运动形式?
  生:机械振动
  问题2:先振动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依次开始振动,它们都做的是什么振动?
  生:受迫振动
  问题3:每个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即起振方向)跟波源比,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起振方向都跟波源一样
  问题4:你们说每个质点都在自己平衡位置上下振动,一定是上下振动吗?请观察我现在演示的绳波,各质点沿什么方向振动?再观察一下这个弹簧波,各质点又是怎样振动的呢?
  生:水平方向振动的
  师:质点的这个振动特点该怎么描述恰当呢?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各质点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归纳完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借助于刚才演示的绳波和弹簧波提问,让学生理解横波和纵波的概念。
  师:刚才我给大家演示的绳波和弹簧波,这两种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关系相不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
  生:绳波的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而弹簧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师:说明绳波是什么波?绳波是什么波?
  五、总结反思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限时限量给出若干训练问题,检验教学目标达成度,针对反馈信息,教师讲评,及时矫正,总结反思提升。
  在接下来的堂练习中,通过三个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要掌握的四点知识,特别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这两个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学生先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三个练习题,然后请代表上讲台分享讲解他的解题思路以及答案。代表分享完,其他同学再对分享的同学的内容提出质疑或补充。先通过生生交流尽量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进行深度学习,然后老师再带领学生总结反思提升。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学生过程性学习,落实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串学习过程的主线。把学生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课程知识中的问题设计成“问题链”,通过若干教学环节的不断推进,助推学生突破难点,拓展思维和知识迁移,以达到更深刻地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经过学习,既有效掌握了物理学科的学习力,又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1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