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路分析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颖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教学改革中引入更多的科技信息元素,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电路分析课程是信息类、电气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以后专业学习影响深远,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趋势的增强,需要更加多元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来满足高职学生电路分析课程学习的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现实出发,首先阐述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及优势,其次分析传统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高职电路分析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意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高职;电路分析;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06-0144-02
电路分析课程是高职电类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通过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和动态电路等电路的原理内涵和基本分析方法,从中领悟电类专业学习方式,形成认真严肃的学术作风[1],为日后解决电路类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毕业后更好地投入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中。电路分析课程由于内容繁多、重要知识点复杂、知识体系庞大、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躁无味。随着高职院校近年招生人数的增多,在师资队伍欠缺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始采取大班制授课和合堂授课,因此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况且在国内各个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职学校招生质量下降,综合素质不够高,学生原有的电学基础知识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在电路分析课程中实施教学改革,增大信息化教学比例,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一)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具体是指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学习情境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对当前所学知识展开自主性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2],不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展开自主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有助于创设真实的课程教学情境
信息化教学以现代信息手段为支撑,以先进教学媒介为载体,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教学手段不断增多,这为教师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教师根据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使课堂教学和知识联系更为密切,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授课方式表现出来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在创设的情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变得更高。
2.有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方面,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需要进行主观思考,教师教学时间短,学生学习时间延长,教师的地位发生转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更加明确,教师为学生学习指引方向,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思考,能够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3]。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需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并且根据课程标准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例如我校高职电路分析课程采用的是“十二五”规划教材,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学目标中预习课程更有针对性。教师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来进行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为辅助学生学习而存在,教师需要注意不能舍本逐末,切勿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主体来对待,保证其信息化认知工具的地位,帮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发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信息化教学有助于分层次教学
由于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而信息化教学为高职电路分析课程分层次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全方位了解课程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多项信息,参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来自主选择学习难度和学习进度[4],并且借助信息化载体随时展开教学,当遇到难题时能够搜集各种资料克服,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突破了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摆脱了以教师教学为主导的课堂中心地位,学生从被动学习地位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地位,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二、分析传统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环节
传统多媒体教学虽然在形式上引进了科学技术,但是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看,学生被动学习的角色仍然没有发生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但是学生下面忙于记笔记,学习精力被分散,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随着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推广,传统教学的局限越来越明显,教学中的多媒体取代了教师板书,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尤其是高职学校学生个人自制力不强,很多学生喜欢带着手机上课,在多媒体辅助下课程教学进度加快,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频率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环节被忽视,学生在枯燥电路分析课程中更容易分神,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二)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对我校电类信息类专业600名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收到589份调查结果,统计显示:50%左右的学生在电路分析课程中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思考学习。从对以上学生学情的结果统计进行分析,超过60%的学生课下作业完成质量不佳,尤其是在原理概念等知识板块中学习效果较差。但高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的阶段,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喜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且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自主学习意识差,少数学生的课后作业出现抄袭现象,很难独立完成,习惯在考试前突击,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三、高职电路分析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化教学
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近年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课程信息化改革开始提上日程[5],开始在全国院校全面覆盖有限网络和无线网络,为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依托互联网教学能够及时借鉴先进教学成果,在高职电路分析课程中搜集网络中优秀教师授课资料,根据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点有目标性地借鉴,这种引入是对高职教学的重要补充,帮助学生开阔了课程视野,同时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网络课程框架
网络教学平台具体是指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专门为基于双向多媒体通信网络的远程教学提供全面服务的软件系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开发网络教学课件,借助网络教学的支持工具构建起网络课程框架。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地位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学习主动性增强,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信息资源,帮助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使用网络及各种现代化信息工具,如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来搜集需要的学习资源,在多样化的信息手段中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微信群、QQ群等加强和教师的互动交流,答疑解惑,从而建构起网络课程框架。这种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激发起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教学平台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以保证学习效果。网络教学中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这种特性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具有责任感,必须明确学习动机,以此加强自律性。为了帮助学生适应网络课程学习模式,应该培养学生网上交往能力、参与能力、网上礼仪和计算机文化素质,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监督。
(三)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教学中的普及应用,高职电路分析课程借助计算机开展仿真教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单纯理论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对抽象的数学推导学生也感到厌烦,但是电路仿真更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和形象性等优势,可操作性更强,同时还避免了实训设备不足、实训经费缺乏等问题,各种实训项目均可在电路仿真中展现出来。这一信息化教学手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Multisim软件等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对电路分析中的典型电路实施仿真,模拟测试电路的性能,优化电路设计等。以正弦电路实验中用双踪法测量相位差内容为例,在虚拟仿真技术中放弃了必须考虑信号源、示波器各自信号线的共地问题以及示波器的触发源、触发电平、扫描方式等相关设置等,直接在仿真软件中通过在电路中放置一个接地符号解决共地问题,直接输入信号源参数值,示波器的相关设置调节无需考虑,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路分析课程是高职电类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同时为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提供支持。随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更加需要网络化、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作为高职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昊坤.基于泛雅平台的高职电路分析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3).
[2]謝沙天.高职院校《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时代,2013(20).
[3]吴迪.高职商务礼仪信息化课堂教学研究与实施:以高职信息化教学大赛“中餐宴会座次排位”学习单元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32).
[4]刘伟才.情境教学背景下高职信息化教育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24.
[5]丁文捷,蒋晓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仪器分析”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7):91-94.
◎编辑 尚思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3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