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教研”: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研究和构建这一背景下新型的教育主体教研的各种可操作及复制的模式,积极地探索具有地方特点的推进方法,如此一来,农村偏远地区或是山区的教学力量薄弱的学校就能够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并且为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探讨创造条件,实现名师效应向偏远地区的有效辐射,加快城乡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的教师教研水平,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为打破教育不公平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互联网+;教研;教育主体;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172-03
   “互联网+教研”指的是将网络融入学习研究环境内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活动。同常规的教研对比,存在超越时空、主体多元以及成果便于物化等优势。联合一定范围内的学科教师构建区域互联网教研组,并且实现一课一研、主题研讨以及每天公开课等研讨活动,最终实现区域内学科教师交往和互动,促进教师的实现自我成长。
   一、“互联网+教研”研究意义
   近年来,教师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以及教研成为很多学者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且这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设想,带给教育教学人员很好的启发。但是怎样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可以实行和应用的常态化模式?怎样在实践内构建环境,从而形成有效的运用和推广机制?怎样持续的响应广大师生的需求,不断改进网络教研的效果?怎样将教研协作创新当成抓手,达到信息技术以及教育教学的深度和有效融合,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怎样利用信息化手段,确保教育的均衡发展?笔者在调研后得知,上述问题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普遍关注的但又感觉难以解决的问题[1]。
   对此,笔者借助承接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基于科研引领,借助所在单位工作,持续积极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教研、校际协作模式构建有效的推进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时空的优势,将协作教研的目标汇聚在促进教育均衡上,并推出在“互联网+”下的可操作和可复制解决方案,然后付诸实践。通过在教学教研内运用信息技术,可重点引导所有的教师尤其是山区薄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我省信息化试点学校开展项目推进,发现并且培育出一批“手牵手项目学校”运用典型,进一步发挥优质学校的影响和示范带领作用,并且发挥教学名师的传帮带功能,逐渐转变薄弱学校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推广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技术结合理念,促进名师效应波及农村偏远地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偏远农村地区和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并且能够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2]。最终研究以及实践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区域协作以及信息化推进研究,这一课题成果在国家比赛内获得了创新运用奖。本次就教研模式的建立、获得的成果和案例开展深入研究。
   二、“互联网+教研”模式的构建和推进策略
   我校地区教育信息化在十多年的建设中逐渐获得了一定成果。2014年率先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的覆盖,全区域都通过教育部均衡验收,改薄工作基本上完成。此次课题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摆问题、挑毛病和想方法”这些传统的课题研究法,而是从构建模式和创新运用的宏观角度上,关注师生的参与,重视整体的网络教研成效。
   (一)视频系统构建
   建立网络教研基础模式,建设具备特色的远程教育视频会议教研系统和教学资源库,这是此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借助该系统,不仅实现主会场方式组织多分会场的同步教研,达到统筹教研功能,并且可以支持各个分会场自行组织点对点的异地研讨和同步课堂等教研活动,最终实现五大功能也就是教研的五种模式[3]。
   一是远程教研会议功能,主要是对传统教学研究需要集中开会的常规模式进行转变,并且将现场会议转变成网络视频会议,极大地节省了教师在参加会议路途消耗的时间。
   二是搭建教研平台,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模式对比具有更高的时间效率,并且范围更广,全部参加校际协作教学研究的教师,都能够借助构建名师工作室、网络评课和个人空间等多种形式实现参与。
   三是建立同步互动课堂,参与协作教学研究的学校及教师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借助视频互动教研系统展开远程同步课堂互动,随时开展城镇和乡村,手拉手同步课堂及辅导课程,加深师生、师师、生生之间的交流[4]。
   四是名师专传递课堂功能,网络教研系统给教学资源云平台建立了一个硬件基础以及教师练兵的机会,收集和同步优质资源,实现常态化的专递课堂服务,协助偏远教学点实行原来不能开设的课程。
   创新运用功能,基于系统以及平台的使用,广大教师一旦出现了比较好的想法,能够借助点对点的IP呼叫功能开展视频互动教研,进而不受时间、地点等的约束,带给教师充足的自由想象和發挥空间。该模式备受学生的欢迎,基于这一全新的模式,很多教师顺利开展了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的全新探索[5]。
   (二)结合实际建立网络教研创新模式
   理念交流模式,基于教育均衡理念上,将教研聚集在提升师资水平和促进教育均衡方面,借助课题研究,同一个学校的教师同教师之间,不同学校之间,都能够开展全面的协作研究,实现“互联网+协作教研”具备了可操作性,并且对基于均衡理念喜爱的区域校际合作教学研究内涵实现了极大的丰富[6]。    政策推进模式,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我市成立包括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和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等在内的教育信息化推进领导推进办,主要针对偏远地区的薄弱学校,普及“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精准地推进快速实现了课题研究政策的有效推进。
   互助推进,极大地鼓励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偏远院校的友好结合,开展对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手拉手互助活动,将试点工作同课题研究进行有效结合。“互联网+培训辅导”实现了农村偏远地区教学点享受一流设备和师资等资源,确保对农村学校的实质性帮助和扶持,促进其教师专业的成长。
   (三)注重实效性,促进教师交流桥梁模式
   规划统筹模式,课题组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获得领导支持,以教育局的名义制定我市教育信息化的近3年的发展规划,制定信息化推进的实行路线图,借助政策引导以及统筹规划,按步骤和有计划的搭建教师网络教研交流平台[7]。
   差异化发展模式,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教研方法上运用,高中学校集体备课、初中学校资源共享和小学学校同步课堂,教学点的资源推送的针对有效做法,各类教师各得其所。
   体系保障模式,在课题中引入IOS 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理念,依据PDCA思想实现协作教研有计划、实践性、有反馈和有改进的实行,最终保证目标的实现。
   特色路径模式,由于参加网络教研的师资力量各不相同,可以产生很多种教学模式。各方的角色也都是十分灵活的,主要存在的模式有:主教-受援-以防为主到的成像合作模式、主教-主教-同课异步的校际研讨模式、主教-辅教-教研员点评的教研模式。
   三、“互联网+教研”模式获得的成果
   (一)办学点设置云端课堂
   某市同安区的白交祠教学点和中心城区的距离是40公里,海拔900多米,被称作最高学府。办学点仅有个年级,两名教师和11位学生,长时间以来办学点的音乐课和美术课都无法开展,教学质量较低。位于同安城区的优质学校阳翟小学主动同其结为手拉手项目学校,通过视频会议系统,采取互动课堂模式,帮助办学点的孩子,成功实现了“互联网+教研”模式。当前,互动课堂模式下的课程从最开始的音乐课扩展至了语、数、美等多个学科,排入课程表计划,并且实现了常态化,最终获取了办学点师生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的成员,阳翟小学校长在福建省的教育网上做了经验介绍。该创新做法获得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获得各界的肯定,成为我国的教育均衡标志性做法。
   (二)互动课程
   在课题研究内,邀请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和上海同济附中等一大批专家为教师开设讲座,对信息化教学、网络学案、构建注意等理念及理论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引导教师形成网络教研的子课题群体。如以前的网络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探索性使用较多,集体性的使用相对比较少,大面积的运用在课堂教学内就更少了。城市职业学院、工商旅游学校、实验小学等学校利用教研平台,形成团队。采用Moodle网络课程平台,开创一百多门课程,同时承接福建省德育教育网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在教学研究中,学生更加自主、轻松、有趣,同时体会到了协作学习和立体互动交流等新型学习形式以及模式的便利。教师也充分感受到了Moodle课程的教学魅力,教学过程也更为有效和有趣,教学体验更为从容、快乐、自信。
   (三)化工學校开展混合式教学
   化工学校为省信息化试点院校,并且是课题研究的项目院校,在开展信息化试点研究内,特地聘请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以及教育事务中心的负责人当成该次教学模式的指导专家,在专家的引导和指导下,将混合式教学理念引入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积极探索了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且将研究理论切实转化为了教育实践。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化工学校将课程内容和各种教学资源都置于网络教育平台上,科研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搭建专属于自己的空间,专门用来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提前学习相关课程知识,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先学后教充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集中精力在引导学生的学习上,课程教学从教为主转变成学为主,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并且最终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成功案例。混合式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据有关统计显示,化工学校最多的课程网络访问量高达2万以上,混合式教学经验已经被众多专家的认可。
   (四)共同成长
   网络教研活动同时促使进修学校教研员寻找到了一个新的抓手,并且成了做好工作的良好途径。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在主持完面对全省跨区域同课异构网络教研直播活动之后,其将自己比喻为电视台的导播,感觉十分具有成就感。魏老师指出,基于网络的同课异构教学方式,能够引发参与者智慧的交流和碰撞,并且能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显著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对此,其总结了网络教研的四个经验:一是要准备足,活动启动的开始阶段很多难题一项不到位,教研将难以开展;二是要操作精细,只有将细节做好,在预设的环节内按照计划做事,才可实现事半功倍;三是要确保拍摄清晰,拍摄画面的选取可以有效弥补硬件上的一些缺陷;四是要制作专业,在直播环节内有些不清楚的状况下可以借助后期的制作进行弥补。网络教研是教学研究跨越式的发展趋势,将网络当成载体,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开放性的开展富有个性化的教研活动,有效结合日常教研和网上教研活动,能够极大地缩短教研活动开展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四、“互联网+教研”模式探索及思考
   各级学校使用手拉手项目,实现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和教研改革,最终收获了极大的教学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在模式设计、教研组织以及环境建构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本次研究的探索以及思考刚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努力方向[8]。
   首先,要对教研模式进行完善,达到“互联网+教研”模式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基于参与者的教育背景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如何实现参与和教研的双方都能够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产生各种各样的角色,并且对应用的场景实现合理设备和有效的固定,使众人在网络环境内找出共同点,这将是课题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    其次,要积极观察均衡发展理念,有效带动师生的和谐共鸣,在远程同步互动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并且实现师生在教研活动中的彼此尊重、学习、了解、互动,更好的处理各种细节,同时调动多方的积极性才是确保成功的关键[9]。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各地学生的有效交流、反馈和互动,同时积极的调动双方的参与热情,引导双方积极的互动,进而达成共同参与和相互促进以及同时进步的课堂教学氛围。
   再次,要持续的优化硬件及软件环境,持续提升教研效果,决定网络教研效果的主要因素有课堂音质、画面和传输设备的稳定性等,課题研究必须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不断对硬件环境进行优化,不断开发可以促进远程互动教学的各种资源软件环境,构建特色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库[10]。
   最后,要重视保留传统,使更多孩子可以在双亲的陪伴下成长,信息化手段给偏远地区孩子带来福音,促进了教育的均等化,若是不能实现偏远农村的孩子可以自己置身于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至少可以使学生获得和授课教师面对面机会,在信息化背景下要重点保留传统走教模式,如此一来,偏远地区的孩子就可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还可以在名师的交流和关爱下成长。
   五、小结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教学,丰富了偏远农村孩子的教育内容,基于网络教研,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为丰富。利用课题探究,构建丰富多彩的模式,实现农村边远地区孩子也能享受同城市孩子一样的课堂教学,农村教师可以与城镇教师共同探索和交流,促进名师效向边远地区的传播和辐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薄弱学校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推动区域教育均衡,为破除教育不公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庄敏琦,庄菁玮,李明翔.“互联网+”背景下校际协作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93-96.
   [2]谭天美,范蔚.“互联网+教研”:校本教研主体互动新契机[J].教育科学研究,2017(4):11-14.
   [3]张秋.学前教育专用平台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学前教研+互联网”城乡一体化教研模式展望[J].辽宁教育,2017(1):16-18.
   [4]高枝国.把网络技术植入教研,探索信息化教研新模式[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6(7):4-5.
   [5]罗清红.大数据实证,变革基础教育:“互联网+教研”之成都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6(22):18-20.
   [6]车平,李开微.“互联网+的智慧教育”嵌入常人方法的校本教研:以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7(8):72-73.
   [7]张德利,郑世忠.“互联网+”背景下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1-9.
   [8]毋丝雨.“互联网+”时代县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7(6):43-46.
   [9]叶玲,姚艳丹.“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7,25(2):288-290.
   [10]张彤.“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63-66.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4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