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专业实习评价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让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岗前培训的任务,帮助学生完成职场前转变,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地方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繁多,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如果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相通的。核心素养反映了个体需要,更反映了社会需求。因此,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对管理类学生的实习评价进行思考,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实现职场转化,以满足将来的就业需求。
实习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管理类的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和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完成“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强化理论”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为了保障学生实习的有效进行,使学生有方向、按标准完成实习环节,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必须根据管理类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一套科学的实习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实习的有效进行。
一、当前管理类专业实习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問题
(一)评价主体单一
一般而言,在学生实习中,各高校都专门配备了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也会指定指导人员,最终评价结果也往往由校内指导教师与单位指导教师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两边的指导教师交流较少,甚至因分散实习的原因根本互不相识,导致评价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往往造成评价结果出现两类偏差:一是统一实习的评价主要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主导,二是分散实习的评价主要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单位指导教师的意见给出最终评定结果。无论哪种偏差,实质上都是由一个或极少的主体左右着评价结果,没有在实习活动主体共同参与和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实现更为客观的评价,也忽略了学生这一核心实习主体的自评和互评权利。
(二)评价依据不科学
由于实习学生分散在各个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习工作内容各不相同,对等级标准难以进行合理的量化。在实习评价中,指导教师往往根据两个方面对学生实习作出评价,一是教师平常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二是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的工作日志、实习总结、调研报告等文字材料。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唯表现、唯材料”的后果。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实习评价,往往在编制材料上做足功课,以期用一份图文并茂、内容健全的实习材料换得高分,甚至有的教师由于对其他学生了解不多,简单地将与之联系最多的实习小组组长默认为优秀实习生。
(三)评价指标与新时代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偏差
以往的实习评价体系多注重“量”而忽略“质”,监测点往往侧重于实习时长是否达到要求,是否遵守实习纪律、服从工作安排,是否与指导老师定期联系汇报情况,是否按要求填写工作日志,提交的实习报告是否规范等。这样的标准诚然能调教出一个忠厚老实、按部就班的未来从来人员,但这显然不符合以极速的技术变革为特征的新时代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样的学生将来毕业之后,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和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很难适应职场的需要。新时代要求管理者具备更缜密的思考能力、更强的执行力、更优秀的合作能力、更强烈的学习意愿和更大胆的创造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实习评价要素思考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点,最终落实到“全面发展”这个培养目标。从管理的角度看,“全面发展”恰恰是对管理者最重要的要求。因此,管理类学生实习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素进行思考:
(一)岗位契合度:该指标主要考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符程度,如实习的岗位和内容从属于专业、或与专业有融合、或是专业的拓展领域。
(二)职业技能:该指标重点考察实习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实习中的运用情况,如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知识扎实程度、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综合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应变力等。
(三)创新学习能力:该指标着重考察实习生根据实习工作具体要求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及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灵活性。
(四)团队合作能力:该指标考察实习生在实习中展现出来的文化认同、团队精神、健全人格、情绪稳定等。体现为在实习过程中与领导、同事、服务对象的交往合作是否顺利愉快;能否正确处理个体与团队的利益关系;能否顺乎解决团队纠纷等。
(五)自我管理能力:该指标要求实习生行为约束主要是通过内控的力量,而非外在的要求来完成。体现为学生在实习中是否能自觉遵守工作纪律、能积极主动地执行工作计划,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以保证任务的完成,在工作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能在实习过程中根据职业要求有意识地进行习惯养成等。
(六)责任意识:该指标考察实习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体现在执行任务不推诿,出现问题不搪塞,遭遇困难不抱怨,遇到冲突不计较。表现为重视工作完成的质量,对出现的问题积极解决而不逃避,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并充分反思和改进,即使遇到困难依然执着追求工作目标的实现,在与同事间产生误会时仍会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等。
三、评价体系构建及实施
学生实习一般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主要形式。对于集中实习的学生,可以由实习小组对成员进行考核,这也是学生自我评价权利的体现。同时,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分别或共同形成教师评价意见。再根据一定权重,由两个初步评价结果形成最终评价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一是由校外指导教师给出评价成绩,二是由校内指导教师组织实习生进行实习答辩,通过答辩掌握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再根据与单位指导教师的交流给出评价意见,并形成最终评价结果。
要注意的是,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存在着明显不同,学生评价重点监测容易量化的指标,如出勤率、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情况等,教师评价则要注重监测实习生核心素养的评判。
据此,可以用以下两个表格对学生实习结果进行评价。其中,表1主要监测7个一级指标,由学生所在实习组成员共同讨论形成评价意见,是学生自评和互评权力的体现。表2主要监测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或分别完成。
一般来说,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为三个月到半年不等。为保证实习效果,应尽量将学生安排在与学校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教学,这便于与基地指导教师沟通实习目标并组织实施,也有利于基地教师理解实习评价的指标和观测点,校内外指导教师可以有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共同关注实习过程,指导和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类学生专业实习实践方式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g-14-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6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