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文之道,贵在写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这里所说的“文”是指纪实的文章,至于寓言、童话、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则除外。写文学作品以外的实用文章,是中学阶段作文训练的主调,这类文章,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都要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真有其物,也就是要求写实,写出真情实感。
  叶圣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1]具体的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朱光潜说过,“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必须牢记在心的,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2]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也说:“中外文学史已经证明真情实感在,文章兴,浮艳虚假,文章衰。”[3]
  历代名家名作,无一不是以写实取胜: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的是岳阳楼实景——“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抒的是作者做人的实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的真实家乡——浙江绍兴,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它们的旧址,文中描绘的景物,都是实有的,反映的也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朱自清的《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恰逢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浦口车站上别离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挚爱真情。作者介绍他写《背影》的情况时曾经谈到:“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4]
  我们再看看中考的优秀作文吧。2018年中考安徽卷有一篇满分作文《原来,我也很富裕》,专家对此文的评点是:此文情感真挚,引人共鸣。[5]中考作文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抒真情,写真意,可是考场作文中矫情、虚假、虚构、宿构的较多,真情流露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愈显难能可贵。如看到三叶草在恶劣的环境中还在追逐阳光,“我”的心弦触动,眼睛湿润,这就是触景生情,感情的自然流露。
  可是目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却不尽如人意,他们不愿意收集身边的作文素材,不愿意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不相信自己的写作能力,害怕这样写作文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一遇到老师要求写作文,就凭空想象,主观臆造;或者道听途说,张冠李戴,捕风捉影;或者干脆从网上下载,抄袭了事。每次写作文,就有不少同学写同样的内容。写好人好事,总少不了写“下水救小孩”,“为老大娘挑水”,“帮老大爷推车”,“扶盲人过马路”,“拾到钱包主动送还失主”等等。写人,千孔一面;记事,生编硬造;抒情,言不由衷;议论,废话套话。我有一次批改作文,居然发现有几位同学都写“下水救小孩”,真是岂有此理?怪不得作家王跃文说:“现在我越来越不敢看孩子的作文了”,因为“他们的作文中多了许多套话”。
  造成中学生作文这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一,有些人(学生甚至老师)错误地认为,写文章就应该造假,只有造假,才能生动,说空话,中心才突出,说套话,立意才深远。一句话,只有说假话、空话、套话,作文才能成功。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其二,学生的生活面太狭窄,“囊中羞涩”,无物可言。其三,作文训练模式单一、僵化,評分标准过于苛刻、死板,使学生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这几方面正确地引导学生:
  第一,应该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要说自己想说的话,就是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用自己的语言实实在在地说出来,让真挚的感情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学段的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写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也可以写想象中的事物。文章应出自天然,只有“真”才能“善”和“美”。
  第二,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激发真情实感。陶老曾经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昼夜不息”。由于目前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过分强调课堂知识的灌输,同时也害怕在实践活动中出现安全事故,所以轻易不敢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致使许多中学生的生活圈子狭窄,不外是学校、家庭两地往返。作文时感到生活范围狭窄,无事可记,生活单调枯燥,无情可抒。这当然也和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有关。譬如,同样枯燥的学校生活,但是鲁迅就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美文,所以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要让学生明白林语堂所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小皆可入文的道理,坚定学生写作身边生活的信心。至于情感,中学生的情感非常丰富,喜、怒、哀、乐……各种常人的感情大多数学生都能体会。学生对世界的感触,可能不成熟,但绝对不单调。但是中学生大多不敢写自己的情感,觉得不够资格,觉得肤浅,写出来会贻笑大方。作为教师就要改变他们这种错误认识,让他们重新认识:生活小事、自己的情感应该是自己写作的主体,可以表达成生动有趣的文字。写文章时不应首先想到网络范文,不应人云也云,而应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自己的心里话,表情达意自然洋溢于字里行间。
  第三,鼓励学生突破框套,弘扬个性。农村教育,思想陈旧。墨守成规的教师往往会以方程式的框套指导学生写作,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新八股的框框,囿于僵化的思维模式,一写作文(特别是命题作文)往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行文变得刻板、乏味,失去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失去了想象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写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于是学生作文主题先行,尽力去表现“高大全”的思想、英雄人物的行为准则、十全十美的价值取向;写议论文,便死扣“引一议一联一结”的样式。写作成了思想的一潭死水。让个性走出封闭的小屋,让作文打破程式化的束缚,放飞思想,弘扬个性,自由表达,展现才情,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手把手教学生组织文字为主,变成引导培养思维方式为主。将风格各异的文章做一些优劣点评,再由学生去独立判断和选择,尽量少灌输模式化的写作,要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具体地说,每一次要求学生写作文,命题要新鲜,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真话”可写。尽可能挑选学生熟悉的题材让学生写,不要盲目追求高难度题目,不要生搬课本提供的训练题目。过去教材有这样一个文题:《留在相片上的回忆》,这个题目看似很好写,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但其实不然,很多同学无从下笔,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干巴巴几句话而已,很难写成一篇充实的文章。因为很多农村学生不常照相,有特定情景、能勾起回忆的相片就更加难寻。相反,如果作文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出得又实在又新鲜,学生就能写得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写出来的文章朴实自然,亲切感人。我曾给学生出过这样的题目:《饭桌上的记忆》,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兴致非常高,思维很活跃,没花多少时间,就把文章写出来,而且几乎每个同学都写出各具特色的作品来。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每天三餐都要吃饭,饭桌上的菜色不断轮换、气氛也有所不同,就每个学生家庭情况不同,娓娓道来,生动感人。另外,作文的评分标准宜采用发展性评价,也即是只要是学生的“写真”作品,那怕写得不成熟,也应给予充分肯定、赞赏和鼓励,培养他们写真的自信心。学生有了写真的自信心,何愁作文水平不提高?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大力提倡诚信。我想,培养学生写真写实的文风,其意义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而且是训练学生做正直诚实的公民的有效途径。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求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说实话,做实事;要求学生作文写真,就是一种极好的训练,也是极好的考验。
  这样看来,作文之道,贵在写真。
  2018.10.8
  注释
  [1] 《作文升级》2009(11)第20-21页
  [2]《写作练习》朱光潜
  [3] 《散文研究》贾平凹
  [4]《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八问》,见《朱自清先生年谱》
  [5]《2018中考优秀作文报告》第81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7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