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快乐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发育尚未不健全,既不能明辨是非,也缺乏对于未来的规划和安排,是否能够从小激发孩子观察世界的兴趣,自主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孩子未来能否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本文从一线教学的角度上初步的探究了如何让孩子在快乐学习中养成健康心智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兴趣养成 快乐学习 多样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善良是人的天性,培养善良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儿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当前死板教条的德育教育模式极大程度上滞后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和操行养成。如何能够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激发内在真善美的素质品德,是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1小学习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
  小学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未来成长的基石期,这也导致了部分学校和家长对于学生早起培养的过度关注,反而忽视了对于儿童心智成长和道德养成的关注和教育,影响了长远未来的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课堂学习枯燥、考核方式单一
  爱玩也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很多低年级的学生的课堂表现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的现象时有出现。很多教师首先问责于学生的自制力和课堂态度,殊不知课堂内容过于单调,课程模式千篇一律更是学生难以“快乐学习”的一大主要原因。德育课堂尤是如此,照本宣科的教育是没有办法培育学生思品素质的,更何来“快乐”一说?
  1.2素质教育不“素质”
  虽然国家大力号召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但是部分学校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依然以笔试为主,走着以成绩分高下,以试卷定成败的老路子。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是没有办法用单纯靠考试来衡量的,更不是由一纸分数来定夺的。同时,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既容易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易引起家长的“二次惩罚”,给学生带来多重压力,以至于把討厌考试和讨厌学习画等号,甚至对于家长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加大德育工作的难度。由此看来,改革考核方式,多元化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1.3溺爱教育要不得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家长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托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的德育培养。老一辈人对于孙子孙女的溺爱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国家栋梁,而不是面对长辈颐指气使的小皇帝、小公主,要从根源上改变溺爱环境就必须加强学校和家长的配合联动,一起给小皇帝们“脱龙袍”。
  2贴近生活,快乐教学,解放天性
  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幸福。国家一直以来提倡的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师要把教育活动的目标指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要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全方位素质能力,着重培养道德品质。
  2.1贴近生活引发共鸣
  追求快乐学习就要从根本上颠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以学生为主要教学主体,像大禹治水一样疏通学习的难点,把对于学习的兴趣引导出来。德育课堂的一大优势便是接地气,利用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的素材库便于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光看待社会,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2.2小组合作,集体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健全,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都较为薄弱,如何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学校的环境,适应集体生活是德育老师义不容辞的一项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不失为良方妙计。
  在对于集体意识的培育当中,可以分组进行拔河、跳绳、球赛等等多种健康向上的比赛,让大家在竞争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小组成员的分配和安排,平衡大家的性格特点,保证每个小集体都能焕发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还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班级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班级团建、大扫除、志愿小分队等课外活动的方式来让整个班级握成一只拳头,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活动当中快乐成长,让每一次集体活动都成为一次小的德育实践课堂。
  2.3因材施教,个性培养
  素质教育不是培养多面手、全能王,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定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当中结合每位同学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激发每个学生内在对于真善美的渴求和向往。
  3家校联动,育德全天候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也是德育教育的前沿基地。可以说仅仅在学校和课堂上的思品教育是远远不足以支撑美好品行的养成的。而父母和家庭正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决定性因素。前文所提到的“小皇帝”溺爱现象只是众多家庭问题的冰山一角,能否为孩子们提供和睦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榜样力量都是决定思品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亲子运动会、在线微信群等等多种方式和学生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一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培养付出全力。比如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的教育中,可以邀请不同行业的学生家长在工作之余来为同学们讲解自己的职业和职业精神,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定能激发学生的仰慕之情,从而对未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老师也可以为学生家长布置德育小作业,比如监督孩子的剩饭现象,和孩子一起给爷爷奶奶做顿饭等趣味亲子活动。父母的角色毕竟不同于老师,能从更亲密的角度对学生的品德素质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更加积极地推进孩子的快乐成长。由此,可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双方24小时的全天候育德行动,给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提供一个纯净的环境和背后的推手。
  4考核方式丰富化
  社会无法给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打分,我们也不能仅靠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个人素质。应该降低考试成绩在素质总评当中的比重,将课堂表现、活动参与度、任务完成度、班级角色等等多个维度纳入到考核考察的范围之内。同时也要在素质评价当中对学生的好人好事、精神风貌、同学评价给予一定的认可和鼓励。
  用等级制取代分数制,用细致的操行评价取代冷冰冰的数字成绩。思品课程的未来要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学生将不仅是教育的主体,也是自我评价的主体,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才是真正体现学生自我道德认知、集体道德习惯养成的基本指标,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只应当占据其中的一小部分。表1即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张多维度操行评定表,只有逐步地肯定、有梯次的评价才能逐渐解封学生对于期末评价的恐惧和畏惧,让学生自我参与到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来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仅要让学习,也要让评价变得快乐和自然。
  5思考和总结
  素质教育没有差等生,德育教育也没有不及格。学生的品德问题追根溯源应该反问老师和家庭的教育问题,只有从小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和道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快乐中教学,生活化德育,针对学生个体实行个性化培养,才能真正意义上避免道德差等生的出现。
  归根结底,教育是一桩百年树人的大业,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唯有在潜移默化当中激发学生内在的美好品质,在寓教于乐中唤醒孩子的道德认知,把道德品质的根基扎牢扎稳,才有学生未来的桃李开花。
  参考文献
  [1] 邓桂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40+143.
  [2] 马小红.游戏课堂,快乐学习——小学低年级创新课堂教学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5(33):17.
  [3] 高丽惠.探索多元化数学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快乐自信学习——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评价方式的改革[J].内蒙古教育,2015(26):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0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