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也是探究世界的起点。目前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问得粗、问得浅、问得大、问得含糊、问得琐碎等现象。关注提问的目标、广度、深度、难度、表述和数量等六个角度,可促进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提升道德素养。
  关键词:提问策略;课堂实效;小学思想品德
  作者简介:陈惠卿,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西片教育指导中心教研员,研究方向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广东  广州  511400)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2-0028-02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合适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综合思考,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问得粗、问得浅、问得大、问得含糊、问得琐碎等现象。根据上述现状,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从提问的目标、广度、深度、难度、表述和数量等六个角度提出小学品德课堂优质提问要注意的几个度,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课堂的效率,提升综合素养。
  一、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是随意提问,而是要在一定的目标下进行。小学品德课堂中的提问,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最终目标。而这一目标,需要在每一课的课时目标下,根据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去实现。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要弄清楚每个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设计什么提问达到,每一个问题都要服从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出发,突出提问的目的性,切忌随意为之。
  二、广度适宜,具有适度性
  问题的广度是指问题的思考范围或者思考空间,问题的广度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扩大问题的空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但有时由于思考范围过大,学生反而容易无从下手,影响教学效率。我们可以用限定范围的方法来缩小问题的范围或者空间。不过也要注意到,虽然缩小问题的空间有利于集中问题的聚焦点,使教学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但是问题的范围并不是越小越好,问题空间太小,可能会造成束缚学生思维的反效果,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不利。
  三、深度合适,具有层次性
  问题深度是指提问所规定的学生认知活动的层次。按照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从低到高可分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并且各自与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相关。当面对一个问题时,知识层次只需要通过回忆即可作答,不需要深入思考,理解层次则单靠记忆无法解决问题,需要调动已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释。如教学“爸爸妈妈抚育我”时,学生在课堂上埋怨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管束太多,教师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约束你呢?”这个问题就可以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进入应用层次的问题则是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联系,活用知识,是属于较高水平的理解。如在“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家乡越来越美丽之后,抛出问题:“你能做些什么,让自己的家乡更加美丽,更加漂亮?”这样的问题就是较高水平的问题,需调动高级认知水平方能解决,它能使学生进入较高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堂提问要根据年龄段特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年段和不同课例的提问水平。一般低年级课堂提问以初级认知水平为主,高年级课堂则应适当增加一些高级认知水平的提问。当然,这也与具体课例中教学目标对思维的要求有关。总之,若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就要提高问题的水平,以达到促进思考、发展思维的目的。
  四、难度适中,具有思考性
  问题的难度指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距离大,问题难度就大。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一定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得难度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达到这个“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顺利发展。当然,如果难度过大,也可以通过搭建一些“脚手架”,让学生“扶着”到达目的地。只有难度适中、有梯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五、表述清晰,具有指向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简单明确,便于学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才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如果教师用抽象的、笼统的语言提问题,可能令小学生无法理解。另外,如果教师一下子提出一连串问题,学生就抓不住问题的核心,不知应该回答哪个,势必会影响学生回答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语言表述要清晰、明确、无歧义,一次尽可能只提一个问题,且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否听得懂,是否能回答。
  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问时用语不恰当。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的“校园的号令”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去仔细观察,倾听学校各种意义不同的号令。说说你有什么样的发现?”这样的表述就不符合一年级刚入学的小朋友的语言习惯。“仔细观察”“意义不同”等词语,一年级的学生根本就听不明白,而“有什么样的发现”这样的问题也太大太空,并不适宜一年级的学生。如果我们把问题改成:“同学们,听,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铃声,这些铃声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我们先来仔细听听第一个铃声,再看看大哥哥大姐姐在干什么?”其指向就明确多了,且其数量单一,用语也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六、数量适度,具有合理性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要用问题串起整节课,于是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有时甚至一口气提出好几个问题。殊不知,这种“满堂问”的形式常让学生无从下手,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也有完全相反的情况,即“满堂灌”,一节课下来,教师很少提问,学生也鲜有参与的机会,这种课堂教学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并不是说课堂提问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一定要把握提问数量的“度”。这个数量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做到使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问题成为学生求知的导向,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总之,课堂提问要尽量做到少而精,只要能真正发挥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的功能,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品德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站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这一整体高度来设计问题,为教学目标服务,并注意提问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赖礼瑚.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 鲁志鲲.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3] 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9).
  [4] 张菊荣,徐根泉,潘叶红.有效提问 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报告[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7,(5).
  [5] 吴德芳,夏玉兰.教师提问的八大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19).
  [6] 黄伟.对话语域下的课堂提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   袁静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