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鲁北地区部分中国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得出,学校的体育场地不够用,设施不完善,不感兴趣等都是影响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增强体质,缓解学习压力,塑造身型是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本文针对这些观点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45-01
一、研究目的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体育活动的补充部分,其作用在体育活动中逐渐突显出来。在体育新课改的实施中,体育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作为最高培养目标,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对中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博兴县职业中专,东营区职业中专,宁津县职业中专,齐河县职业中专在校的1000名学生。其中男生500名,女生500名。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文献资料10多篇,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检索、分析和利用。设计了问卷表格,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42份,有效率94.2%。深入几所学校内部了解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1.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人口比例。由表1可分析可知,该地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三次以上,每次锻炼在30分钟以上的学生仅占调查学生的18.6%。更值得关注的是不锻炼的总人数却占了34.6%,其中女生所占比例偏高.无论从锻炼的频次还是从时间上来分析,他们都远不如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标准。说明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实践之间存在相当的差距。
1.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从体育课开展的几个运动项目中对学生课外参加的这些运动项目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男孩趋向于参加对抗性较强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女孩子则趋向于参加对抗性较弱的个体性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跑步),值得注意的是男女生都对小球类运动项目产生较大的兴趣。这说明男、女学生尽管在运动的项目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某些体育运动项目还是存在共同爱好的(如:羽毛球、乒乓球)。(每生可选1~3个项目)
1.3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调查问卷中选取了几个影响因素较重要的进行对比。得知影响鲁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缺乏运动场地,运动场地是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运动的最基本的保证,截止2017年12月,人均拥有还不到5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人均拥有的9~11平方米,这一点说明该地区体育场馆的建设严重滞后。此外,学生上网、玩网络游戏使他们无暇顾及体育锻炼。还有,不感兴趣的人群也占到了近20%的比例,这些学生的身体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隐患,对于如何让这些不感兴趣的人群自觉主动的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及相关部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运动的动机调查。本文从调查的几个主要方面列出表格分析得出,增强体质的因素是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占最主要的动机,尽管为塑造身型的学生也占很过的比例,但是在塑造身型的学生里女生占到绝大多数。以上这些说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运动的动机是很明确的,就是为了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体育运动的价值所在。(每生可选1~3个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 由于体育场地严重缺乏,各运动项目的开展受到限制,导致学生的运动受到局限,加之有的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没有场地,造成学生想锻炼但没有场地,体育馆里的运动场地虽好,但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需要花钱买场地费,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问题而对于体育消费望而却步,也是影响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障碍等等。
1.2 学生对体育锻炼并不感兴趣,认为锻炼是浪费时间,尤其是女学生认为运动完之后满身的汗臭味之后,还要洗澡、洗衣服等感到麻烦,这是影响他们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增强体质是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最主要的运动动机,缓解学习压力和塑造身型也是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动机,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影响他们动机的其他因素,同时这也说明学生对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心健康还是有很明确认识的。
2.建议。
2.1 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工作的责任感,教师课上应多督促学生课余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增进身心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
2.2 加强学校对体育资金投入,加快各项目场馆设施的建设,使学校在有限的场地上合理的发展体育运动设施,并且合理的开放现有的体育运动场馆,吸引更多爱好体育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创造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质量。
2.3 学校应多鼓励、多宣传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如:校广播、校报、张贴公告栏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课余体育锻炼的好处,增强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參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琦,杨文轩,郑俊武,等.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8,18(5):1-4.
[3]李金梅,谢瑾,张军,等.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0,18(5):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