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美术课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主学习教学法”作为一种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笔者在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几种常用的优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39-02
自主学习教学法,具体的说,就是在美术教学中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近年来,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如下优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绘画及设计应用课采用“画—教—画”的模式
1.传统绘画教学模式“先教后画”的弊端。
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是“先教后畫”,它通常是教师讲解(作画要点、方法)→教师示范(学生看教师如何画)→学生练习绘画(临摹教师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个“模糊性”: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绘画能力、知识水平的评估上存在模糊性,形成盲目的教学状态。另一方面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存在模糊性,形成“灌输式倒逼”的学习状态。它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形成了死气沉沉的课堂局面。
2.采用“先画—后教—再画”的模式优点。
采用“先画—后教—再画”的方法,则是先让学生动手画,在遇到困难的前提下,教师予以适当指导,并进行有针对的讲授、示范,最后让学生再次绘画完成作品。
在学生“试画”的过程中,让学生更了解自己,教师更了解学生,这样教师在“后教”的时候能做到有的放矢。从“先画”到“后教”,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先画”到“后画”的比较,能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和个性发展,从而提高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上《标志设计》一课时,一开始可先让学生基于自己对标志的理解,尝试设计符合班级特色的标志(四人一组合作完成)。接着将各小组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展评,并讨论哪个更像标志,说说各组的设计意图。然后利用多媒体欣赏设计大师作品,罗列几组不同标志设计方案,借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师的设计构思及创意,讲解并总结标志的特点、设计理念等。当学生对标志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再构思设计、规范修改和完善标志。
二、手工课采用“先拆后做”的教学模式
1.传统的手工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手工课教学往往是上课时“教师示范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学生的作品是老师的仿制品,毫无自主和创意可言。一节课下来,全班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也容易形成一种惰性,把手工课看成是只动手不动脑的课。背离了国家课程标准中手工课的教学目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采用“先拆后做”的方法的优点。
采用“先拆后做”的方法,则是要求课前教师事先做好几个成品或是利用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上课时把这些作品分组发给学生,让她们先拆后做,就是让学生在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并寻求制作的方法和流程,为更好地“做”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授立体圆雕仿生造型——公鸡、母鸡手工制作课时,教师先把已做好的成品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制作欲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爱摸、爱看,甚至趁你不注意时爱搞点小破坏的习惯特点。当然,喜欢“拆”是学生的天性,提醒学生注意拆的主次部件、顺序和方法,并尽可能完好无损地拆解和组装。拆完之后,小组研讨其制作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拆的知识设计出新的作品。“拆”是“做”的手段,“做”是“拆”的目的。“做”不是临摹而是设计,是重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适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欣赏课借助网络让学生探究
1.传统欣赏课教学的缺陷。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主导下,美术欣赏课教师往往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讲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已有的主流观点介绍,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深刻和外延引导,忽视了学生对作品的个人见解,甚至对学生不同于主流的观点或看法进行随意的批判和否定,不顾学生的感受,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和交流。平时教师很少采用讨论式、问答式及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令原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长此下去,致使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
2.借助网络让学生探究。
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察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的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却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例如: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蒙娜丽莎》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该作品的原作、作者简介、作画的背景,以及其背后的神秘和传奇趣闻等等。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欣赏的作品后,不立即讲解,可让学生读画几分钟或采用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第一感受。教师设置悬疑,蒙娜丽莎的神情特点是微笑还是忧愁?整幅画是欢快还是伤感?画面中的构图、比例?作者的塑造方法等等。这些问题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远胜于教师的讲解。变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四、民间艺术课采用“临摹—讲解—视频—创作”的教学模式
1.民间艺术课往往采用“先讲后做”的模式。
在教学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蜡染等课时,教师常常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向学生介绍剪纸(泥塑、蜡染等)的由来、发展历史、使用的工具、制作时的注意事项等。学生听着糊涂做起来出错,如果改变教学策略,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入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临摹—讲解—视频—创作”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讲授民间艺术课时,笔者采用“临摹—讲解—视频—创作”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及造型规律,联系岗位实际教学,并在其基础上动手实践。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能举一反三,大胆创新,防止一味模仿。下面是笔者所采用的四部教学法:①展示往届学生优秀习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常常会有想做的冲动,这时不妨让学生先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②教师讲解本节相关知识,必要时予以示范,以便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在绘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③让学生观看民间艺人的实例操作视频,感悟其制作方法和要领,体会艺人是如何通过艺术语言表现出优秀作品的。通过上述环节,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已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再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赏析大量的优秀作品,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④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最后大家进行自评、互评,共同交流学习。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已从单纯文化教学转化到素质教育的培养上。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以便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3]赵馨.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D].2012.5网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