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有很多种,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资源条件等具体确定;“追求有效”的反思意识,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掌握学生情况,优化教学过程,运用评价手段等,是“有效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反思;过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71-02
  一、学生分析策略
  “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因此,了解学生、熟知学生,是使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学生分析策略是深刻了解学生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不但要掌握全班学生的普遍情况,而且要掌握个别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做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分层次、有成效地实施教学,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二、目标分析策略
  考察一节课堂教学是“无效”还是“有效”,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否则就没有意义。因此,通过课前目标分析确定恰当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又一关键环节。课前目标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研究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具体策略是:
  1.将教学目标分解、细化為一个个具体的,能够操作、易于检测的学习任务。
  举例: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机械能守恒定律》,对于“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一教学目标,其中“说明”可以具体分为“用语言描述”、“用图表说明”、“用实验演示说明”等;而“其他形式的能”可以分解为“电能”、“热能”、“势能’等,即可形成“机械能”教学单元中多条具体的学习目标。
  2.教学目标要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书面上可以省略,但思想上应牢记,合适的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的。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对条件的表述有4种类型:(1)允许或不允许使用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带计算器”。(2)提供信息或提示,如“给定一个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能确定该物体受力”。(3)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做完……”。(4)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3种解题方案”、“百分之九十都对”、“完全无误”等。
  上述方法描述的是学生的外显行为,确定的学习目标比较具体、明确、清晰,也便于观察和测量。
  3.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调整,使其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在了解学生元认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的修改。如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初中对摩擦力的概念已经介绍了,摩擦力的主要教学目标应当确立为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际体验等方式掌握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不应纠缠于摩擦力概念的教学。
  目标分析策略,可以避免由于教学目标指向不明确,而导致教学偏离方向;也可以避免由于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得过于空泛,或不切合学生实际,而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从而避免教学“无效”现象的出现。
  三、过程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有效手段,“有效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必然结果,优化教学过程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手段的使用和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教学过程都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并服从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控制与目标达成无关和不利于目标达成的各种因素的产生,并创造性地引导各种因素向着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向发展。
  优化教学过程要坚持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要利于学生的当前发展,又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问题设计要有深度,不仅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更要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使之成为学生探究的持续动力。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探究时间,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优化教学过程要注重实效。教师要树立“有效”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质量”和“效率”,追求高“效益”。处理好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杜绝形式化、避免肤浅化;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间的关系,使教学始终围绕着目标达成逐步深入,实现“有效教学”。
  四、课后反思策略
  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进步。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有追求有效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首先来自对教学的反思。教师要形成课后反思的习惯,每节课后都要反问自己几个问题:本节课的教学是不是“有效”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准确,预设目标是否都已达成?教学活动设计得是否合理,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合适?对课堂上出现的临时问题处理得是否恰当?
  课后反思既是上一节课的总结,又是下一节课的开始。反思是否及时,是否透彻,反思后是否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是能否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五、学习评价策略
  学习评价策略不是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包括对课堂教学的输入、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1.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应达成的各项学习目标,事先制定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并使每位学生都对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有所了解,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知道什么、学会做什么,一清二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及时给予评价,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或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易东平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2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