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梯度训练,培养低年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低年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时,教师应搭建支架,巧设梯度,将训练要素穿插其中,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
关键词:低年段;梯度训练;语文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段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低年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时,教师应搭建支架,巧设梯度,将训练要素穿插其中,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千世界中的花鸟鱼虫赋予人的思想。童话故事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深受低年段学生的喜爱。在低年段的教材中,借助童话课文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是一条有效途径。
《蜘蛛开店》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内容一波三折:一只蜘蛛因为寂寞、无聊,准备开一家编织店。它卖口罩,来的顾客是河马。它卖围巾,来的顾客是长颈鹿。它卖袜子,来的顾客是蜈蚣。曲折的经历让蜘蛛心灰意冷,心生放弃的念头。课文的语言具有结构反复的特点,适合进行讲故事、续编故事的语言训练。
一、初读故事,提取关键信息
提取信息是指从大量的阅读文本中,寻找出蕴含在其中的有用信息,仔细品读,以加深阅读的深度。关键信息是指文本中的“文眼”,或是关键性的词语,或是表达文本主旨的句子,或是厘清文章脉络的思路,是联结文本各个部分的要素。在教学《蜘蛛开店》时,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有目的地去搜集关键信息,提取信息,抓住故事的内核,进而理解整个故事。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2 ~ 4自然段,想一想,蜘蛛为什么决定卖口罩?它是怎样做的?遇到的顾客是谁?结果如何呢?
生1:因为蜘蛛寂寞、无聊,所以决定开家商店。而口罩织起来很简单,所以它决定卖口罩。
师:这是蜘蛛卖口罩的原因,也是它的想法。(板书:想法)
生2:蜘蛛在小木屋的外面挂了一块招牌,写上:“口罩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一元钱。”
师:蜘蛛挂上了招牌。(板书:招牌)
生3:来的顾客是河马。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功夫,才把口罩织好了。
师(板书:河马、一整天):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写蜘蛛卖口罩时,是先写蜘蛛的想法,再写招牌内容,然后写顾客是谁,最后写编织的时间。
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有了阅读期待、阅读任务,提取信息的任务就会迎刃而解。提取关键信息后,教师还要有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语言规律,学生才能从简单的信息提取发展到探寻规律的阶段。
二、再读故事,比较语言异同
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辨别是指发现事物或符号间的差别,在此基础上逐级形成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在小学学习阶段,辨别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水平主要是根据他们区分文本中语言异同的水平。在《蜘蛛开店》一文中,蜘蛛共售卖了三样物品:口罩、围巾、袜子。文本中对三样物品售卖情况的语言表述又有區别。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蜘蛛卖围巾、卖袜子的故事中,与卖口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会发现蜘蛛开店的相同之处: 想法相同——无论是卖口罩、卖围巾还是卖袜子,蜘蛛都是想做简单的事情;招牌相同——无论卖什么商品,蜘蛛的定价都是1元钱;情节相同——都是按照先写蜘蛛的想法,再写招牌内容,然后写顾客是谁,最后写编织的时间。不同之处是:顾客不同——蜘蛛卖口罩来的顾客是河马,它卖围巾来的顾客是长颈鹿,它卖袜子来的顾客是蜈蚣。编织的时间不同:给河马编织口罩用了一整天;给长颈鹿编织围巾用了一星期;给蜈蚣编织袜子,蜘蛛因为不知道要用多长时间,吓得跑回到了网上。学生通过分辨,对比,能够辨别出文本中的语言异同之处,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发现结构和语言特点,练习讲述故事
练习讲述故事,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学生经过反复阅读文本,会发现童话故事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会有特别多的反复:内容情节很相似,语言也很相似。就像我们学习的课文《猴子种果树》等童话故事。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已有的知识记忆就会被唤醒,同时,故事的框架也在学生的脑海中搭建起来。教师再借助黑板上的板书,学生练习讲故事的环节便水到渠成。
四、借助结构和语言特点,续编故事
如何使“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续编故事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课文的结构给学生搭建了说话的支架,降低了难度;蜘蛛的形象特点又为故事的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使学生愿意表达。教师将续编故事分为两个环节:首先,让学生分享蜘蛛开店失败的原因。其次,让学生想一想,倒霉的蜘蛛吓得跑回了网上,在网上反思为什么自己开店总是失败呢。我们怎么安慰安慰它?低年段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有的总结蜘蛛失败的原因,说:“蜘蛛,你每次开店都只想着做简单的事情,太懒惰。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对蜘蛛进行开导,说:“蜘蛛,你只是遇到了特殊的顾客才失败的,只要你不半途而废,坚持下去,生意一定会好起来的。”有的给蜘蛛提出建议,说:“蜘蛛,你定的价格太不灵活了,你可以按照物品的大小、长度或者数量来定价。”学生的回答,既有对文本的概括,也有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借助文本的语言结构特点,展开想象的翅膀,续编故事,这便是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的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要让学习在学生身上真正发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巧设环节,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探究的需求。这其实也不是很高深的技巧,教师只要借助文本特点,设置语言训练的梯度,让整个环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如此,既使学生积累了课文语言,也使他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感,最主要的是在比较中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辨析语言等高阶思维能力,为中年段简要复述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韩晓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