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同时阐述了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出现的原因,最后总结了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解决对策。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影响因素;研究進展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8..02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护士在医院工作阶段,遭受暴力现象已经属于全球性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员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急诊科护士在工作场所中,遭受的暴力一般归于影响保健人员人身安全的原因,其暴力包含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本文从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入手,阐述了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详细阐述如下。
  1 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
  急诊科护士每天会面临很多的患者,且患者病症较为复杂,一般包括:重症、急症、危症,患者家属求医心切,且患者病情紧急,急诊科护士完全处于被动工作状态,受到各类不良情绪的影响,一旦患者家属情绪失控,将会出现暴力事件。国外相关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遭受身体暴力占比20%~80%,心理暴力为60%~90%,语言辱骂与威胁属于常见的暴力类型[1]。
  2 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出现的原因
  2.1 患者因素
  就存在情绪失控的患者,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滥用药物,未能满足其需求的患者属于核心原因。急诊患者情况比较危急,就患者家属而言,需要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期望值较高。且急诊科具备标准化的就诊流程,在救治过程中不可预测性比较显著,难以满足患者的期望,使得患者家属将不良情绪转移到护士身上,进而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2.2 人员因素
  国内研究表示,若急诊科护士沟通能力不佳,将会导致暴力事件的出现[2]。急诊科每天承担的工作量较大,若患者家属无法理解,将会辱骂、威胁急诊科护士,以此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加之部分护士的服务意识较差,在患者提问阶段,答非所问甚至不回答,进而导致患者的不满情绪增加,使得暴力事件发生。
  2.3 其他因素
  医院内部各个科室均为独立开展工作,部门协调度不强,加之缺乏完善的急救通道,协同管理制度缺乏,直接降低了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加之急诊科室床位紧缺,辅助科室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暴力事件发生。暴力事件在法律方面支撑力度不够,暴力等级上升就是违法,涉法行为,导致暴力倾向因素增加,医疗行业,容忍度高,暴力违法成本低。
  3 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解决对策
  3.1 发生前
  第一,在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之前,医院需要做到全面预防。参照相关资料发现,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认为医院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事件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且机构还发布了医疗与社会服务工作者暴力事件防止指南,其目的是为鼓励医疗机构设置专门的暴力预防方案,完善暴力解决制度,科学评估暴力事件因素,从源头彻底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率。美国护理学也将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预防作为后期核心工作,切实维护急诊科护士,最大程度避免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出现。第二,切实改善急诊科内部的住院环境与治疗环境,急诊科需要为患者提供明亮、清洁的就诊环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构建暴力事件标识系统,促使患者就诊流程清晰、明确,比如:可在预检处设置专门的候诊区,在候诊区张贴食物、娱乐设施、自动售货机、电视机、饮水机等标识,为患者家属提供良好的等待服务。就诊区、就诊室需要张贴防暴力宣传告示,传达暴力零容忍文化。第三,健全安全防范措施,急诊科应当配备专门的暴力报警装置,且合理配置安保人员,最大程度避免患者及其家属携带伤人器具进入医院。需要注意的是报警安装装置需要隐蔽设置,一般设置在诊室桌底,在遇到意外的情况下,能够直接通过医院保卫处与公安部门。傅保国,黄俊[3]调查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对及就诊使用金属探测器态度,65%人员认为使用金属探测器安全感更高,10%的人不喜欢金属探测器。安保人员还需要定期巡逻,健全急诊探视制度,组织护士积极学习暴力应急预案,及时发现暴力潜在因素,扼杀萌芽状态中的矛盾,减少暴力因素的存在,灵活机动地应对不满意情绪,以此避免身体暴力的发生。第四,强化急诊护士培训,采取网上培训、课堂培训、模拟演练等形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开展培训,采取网上+课堂教育的方式,逐步提升患者交流沟通能力、暴力事件处理能力等。医院急诊科部门需要依据自身的特点,参照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暴力事件防范体系,通过定期培训护理人员,引导护理人员掌握暴力防止技巧、暴力解决技巧,在暴力事件发生前,精准识别。不仅如此,还需要提升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促使其为患者提供优质、舒适护理,最大程度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以此杜绝暴力事件对护理人员身心的伤害。
  3.2 发生中
  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医院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开展防止工作,避免暴力事件进一步恶化。此阶段,单单依靠急诊科护士还不够,还需要强化各个科室的合作。比如:国外很多医院就建设了专门的暴力应急小组,在急诊科护士遭受到暴力伤害后,医院会自动启动应急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医生、护理员、保安,2名护士。医院领导者,在暴力事件内需要发挥出自身的决策、引导作用,护士此阶段需要准备好所需药物,开展伤势处理工作,保安人员需要对施暴者开展身体约束。医生介入后,需要快速评估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若系患者家属行为原因,需要强化与患者的沟通,降低暴力等级,必要时可联系警察。若为患者精神原因导致,则转移到对应的精神科室。因此,在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出现后,需要借助各个学科的力量,全面保障护士安全,强化事态控制,最大程度避免事态的恶化。
  3.3 发生后
  首先,医院需要建设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事件上报系统,健全系统体系,在出现暴力事件后,管理护士积极上报,并在相关科室开展暴力性事件的回顾与分析,为护士提供学习机会,以此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不仅如此还需要将施暴者的信息上报给公安部门,以便下次提醒相关医务人员。赵丽敏,潘红英等人,经过研究发现,借助质量改进项目,改进医院现存上报系统与工具,组织急诊科护士开展系统性的学习,掌握系统操作流程,可转变急诊科护士对暴力事件的认知,在出现暴力事件后积极上报,给予施暴者相应的惩罚,暴力事件上升予以法律层面的支撑,严重者予以司法处置。其次,构建支持系统,就暴力事件内涉及的急诊科护士人员,需要提供针对性治疗,同时还需要发挥出医院部门与医院同事的作用,为急诊科护士提供心理主导,情绪指导。针对心理影响较大的护士,医院需要提供心理援助。为实现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的缓解,医院应当为急诊科护士提供团体心理干预服务,及时化解急诊科护士的不良情绪与心理。
  4 结 论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士工作阶段遭受暴力,实则属于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难以实现急诊科工作环境的改善,医院必须要从不同层面出发,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制定应对措施,才可最大程度避免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出现。不仅如此,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注重急诊科工作场所暴力管理,完善医疗环境,改善服务方式,定期开展展急诊科护士培训,健全相应系统。与此同时,急诊科护士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与服务意识,最大程度避免暴力的出现,在出现暴力后,需要及时寻求帮助,保护自身。总而言之,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管理,还需要各个学科与团队的参与,做到预防为主,缓解为辅,最大程度减少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肖光青,路 潜,庞 冬,杨 萍,金三丽.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情况与离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06):407-408.
  [2] 黄珊珊.儿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09):1048-1050.
  [3] 傅保国,黄 俊.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应对方式与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36):67-71.
  本文编辑:刘欣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