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说明就要改变以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忙碌操作演示,学生默默观看的被动学习模式,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小学数学而言,概念性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往往我们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大多数概念都比较抽象,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一定差距。
  关键词: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 概念性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教师输出的信息反应深刻,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形成完整的概念,记忆牢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小学阶段,学生动手操作能简化学生对深奥知识的理解与探索,对于有些难懂易错的知识点,也可以根据知识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以便于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1]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数学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是推动他们学习认识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部动力。小学生对生动、形象、新鲜的感性认识活动感兴趣,也对探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活动感兴趣,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这就需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有了兴趣,学习的效率才会有明显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教师先为每组学生准备量筒、水、正方体容器、长方体容器、马铃薯。然后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提问:听了老师讲曹冲称象和乌鸦喝水的故事后,同学们是否会受到启发,能求出桌上马铃薯的体积吗?(可以利用桌上的任何工具)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这时,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一部分学生受故事启发,用量筒来求出马铃薯体积。
  2.接着抓住时机,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把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正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呢?”这时更加步激发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动手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会发现用排水法可以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学习。
  二、动手操作,能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同时,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9加几”时,当教师把例2引导出算式:9+5=()时,让学生用各自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边摆小棒边说,把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凑十”的方法,夯实了算理。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分数”对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出平均分这概念后,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找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二分之一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由实物到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找出二分之一,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二分之一的意义后,接着又让学生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图形的几分之一,拓展对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小学生只有在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取数学知识,而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起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作用,同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不断积累理性材料,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主动参与,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验。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尤其是数学教学中空间思维观念的建立,对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应设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从不同的角度看一看,说一说的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活动就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新课伊始,教师可以发給每名学生4块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积木,引导:“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搭积木游戏,请同学们用各自手中的积木搭出自己喜欢的形状。”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踊跃地上展示台来展示自己摆法。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用4块积木摆出: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连续平行排列的图形。提问:“有几种摆法?怎样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放,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为所学知识点构建了一个很好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训练平台,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又如,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在教授“表面积的变化”的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出示活动题目:包装礼物盒(课前每组已准备10个同样大小的盒子);明确活动要求和问题:把10个小盒子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称为一包。可以怎样包装?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包装纸的重叠部分不计入)。首先让学生开始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包装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操作,互相合作,有的动手包装,有的测量数据,有的画图设计,有的互相讨论,有的在本子上记录和计算……在同学们设计的包装方案完成后,让他们分别把不同的方案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比较并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比较优化?”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说一说,这样,学生学习思路就被打开了。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课堂上应给学生多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手中感知,在动手中领悟,在动手中发挥创新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化明.关于单形二面角平分面面积的不等式.数学杂志.1992(3):315-318.
  [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