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检验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再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种子检验学”是农学和种子专业的核心课。为促进教学改革,本研究对本校种子专业课程进行连续跟踪,发现在理论课中引入文献教学,在实验课中引入探索性实验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创造性,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种子检验;翻转课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胡杰,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院副教授;夏法刚,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院讲师;官华忠,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院副教授。(福建 福州 3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校教改项目“‘种子检验学’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111416X010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132-02
“种子检验学”是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农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1][2]目前,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传统大学基本功能正在向注重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现代大学进行转变。福建农林大学作为福建省属唯一的农业本科院校,其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福建农业的发展需求。种子产业化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福建农业优先发展的产业,而“种子检验学”教学内容,正是种子产业中需要大力加强的种子质量监督环节的知识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3]因此,需要将培养掌握种子质量检验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加强实践环节,达到学以致用,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4]
本研究以本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三个年级的“种子检验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为对象,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式,基于文献检索、阅读和讲解的方法,将“翻转课堂”和“网络课堂”融入理论课中,并结合系统实验和探索实验的实验课教学,以及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实践教学,将“种子检验学”的课堂教授与实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提升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随时学习和不断学习的目标。
一、对“种子检验学”理论课的教学改进研究
1. 基于文献的理论课讲授。在理论教学中引入文献的讲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文献检索相关课程,对于查阅科技文献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在讲解种子检验方法的原理和步骤时,适当地导入一些文献,有针对性地切入主题,能让学生在了解研究前沿的同时,训练他们通过查找文献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先用一些综述性的论文切入主题。比如讲解种子萌发与休眠的章节时,教师先导入一两篇关于水稻、玉米种子萌发与休眠的机制研究的相关综述性文献,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明白水稻“穗发芽”的现象,然后进一步揭示相关激素,如赤霉素和脱落酸对水稻种子休眠的影响机制。然后,再讲解一两篇关于水稻或玉米种子萌发与休眠的最新研究文献,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结果的图表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找出这篇研究论文的亮点以及不足之处。教师一定要注重传授查阅文献的方法,培育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经验为学生分享一些自己通过查阅文献解决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觉得查有所用,不盲从书本,真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2.“翻转课堂”的设计、执行与效果评价。在进行理论课讲授过程中,重点将“翻转课堂”引入到教学方式中。本研究小组自2014年起连续三年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设计、执行和效果评价。①共设置六个专题:净度、水分、真实性与纯度、发芽与休眠、生活力与活力、健康度;②形式:PPT讲解,文献、图片、视频,力求生动、具体,结合知识性和启发性;③分工:两人一专题,负责收集资料,制作、展示并讲解PPT,每个专题10-15分钟,5分钟问答讨论;④激励形式:每个专题准备者加3-5分,提问环节,每提一个有水平的问题加分0.5分。结果发现,三个年级共有28组学生准备并讲解了PPT,其中2014级5篇,2015级和2016级分别为11和12篇。其中,讲解了文献的PPT分别有1、3和9篇,分别占各年级总数的20%、27.2%和75%。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PPT数量和文献数量从2014级到2016级是递增的,表明随着时间的深入,学生对“翻转课堂”的兴趣在不断增加,对这种形式的教学也是持较大欢迎态度。从学生的PPT内容来看,涉及了全部6个专题,其中发芽休眠和生活力活力分别有9篇和6篇,占比最多。这两个章节的内容也是整个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说明学生在PPT的专题内容选择上,也是颇具针对性,值得称赞。
二、对“种子检验学”实验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改进研究
1. 实验课的改进措施。“种子检验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衔接性。这门课程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能使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课本所讲知识的正确性。它突出实验课授课理念,即以文献为依据,以学习为目的,以兴趣为主体,以探索为境界。一般规定3人为一实验小组,每组的实验结果应大致相同,实验结果分析应保证独立。学生在课前需要提交预习报告,内容可长可短,但一定要写明自己对本次实验项目的理解,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等。教师在课前应预先把本次实验独立完整地操作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协助工作,引导每个组全员参加,分工协作,有序进行。同时,及时纠正学生在试验过程中的不当操作,并请一些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的学生做現场示范。对于一些探索性实验,不以结果的好坏来判断实验的成功或失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善总结。要求学生无论结果好坏,都要事实反映在实验报告中,并重点分析实验结果的差异。在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和思考。 在设计具体检测项目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比如在测定种子物理特性的实验项目中,让学生用直尺对种子的粒长和粒宽进行直接测量,然后对种子进行拍照扫描,利用成像软件进行测量,最后让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差异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实验方法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也有可能获得相同的结果。为了避免排课等外界因素影响实验课的连贯性,教师可尝试将一些系统性较强的实验安排在一起(连续2天之内)进行。同时,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灵活地安排一些探索性的实验,比如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水稻发芽的影响,或是不同晒种方式对水稻发芽的影响。这些探索性实验不仅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对实验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能力。
2. 实践教学的改进。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教师或是学生到企业或公司参观的方式了解目前种子检验在现实中的应用。比如,到大型种子公司和科研院所,深入到他们的种子检验室。在专业的种子检验员的指导下,让教师和学生亲自操作体验种子检验的重要环节,比如扦样、净度分析、种子发芽率测定、种子水分测定和种子纯度检测。录制大量标准操作的视频,供学生观看。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提高学生对种子检验的学习兴趣。本研究小组在三年内先后组织了六次学生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种子公司和科研院所参观,并安排一些学生进入企业的种子检验部门,在专业种子检验员的指导下,完成了一整套种子检验项目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深课堂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证明这种基于文献的理论教学、系统实验和探索实验的实验教学以及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固有知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对“种子检验学”的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張春庆,王建华.种子检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胡晋.种子检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 谢皓,陈学珍,南张杰,等.“种子检验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137-138.
[4] 季彪俊.种子检验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种业,2013,(5):6-8.
责任编辑 郝 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