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问题的有效性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离不开课堂教学情境问题的创设,情境问题的“诱人度”或者说情境问题的有效性是有高低的。情境问题的创设只有为数学教学服务时才能叫好的情境问题。因此,情境问题一定要有目标性,有“数学味道”,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探究性,有助于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進入数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境问题 探究
  在问题情境中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构建有效课堂、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如果情境问题设计得不好只会适得其反。在一次数学练习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只能拼成四边形”,题目的错误显而易见,但有的学生在这道题的判断上却出现了错误。该题考察的是“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这一知识点的外延知识。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单纯为教学推导过程,在引入问题时提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已经会计算面积的什么平面图形”?就有可能误导学生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只能拼成四边形”的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提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在学生拼组后,教师再从中提炼出需要的图形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在拼组的过程中得到的更多的外延知识。由此可见,情境问题的创设对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1]
  一、小学数学情境问题要有目标性
  在我们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不难发现:教师为了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学任务,经常问类似这样的问题:“这道题是不是该用加法呀?(该)”。“5+6是不是等于11啊? (是)” … … 。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课堂问题是没有情境性和缺乏目标性的问题,对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更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情境问题的创设一定要思考是否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一致,是否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一句话,只有能够服务数学教学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情境问题。[2]
  二、小学数学情境问题要有数学味道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而且问题的设计必须着眼于数学信息的提炼,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科所特有的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我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曾经遇到过情境问题设计不当的情况。上课开始首先创设了“快乐的大森林”的媒体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森林好漂亮啊!有美丽的小花、绿绿的小草,还有好吃的果子。
  生2:我发现天上的白云在飘动!
  生3:我发现小鸟在表演节目。
  生4:我发现小兔在跳舞,跳得真好看!
  ……
  学生踊跃发言,6、7分钟过去了,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可是他们的发现却是在“看图说话”。为什么课会变得如此难驾驭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提出的问题没有“数学味道”。随之,我改变了提问的方法:(1)图上有几种动物?学生马上回答:有三种动物,就是小鸟、小兔和小猪。(2)这些都小动物各是几只在一起的? 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答案:每3只小鸟、4只小兔、2只小猪在一起。这时,我注意引导学生3只3只、4只4只、2只2只地数,突出“几个3”、“几个2”、“几个4”,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各是多少。这样一来,就能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数学情境问题,为以后的乘法学习打下基础。
  三、小学数学情境问题要有针对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情境问题缺乏针对性、真实性,就很难把学生的学习任务置于问题情境中,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足,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相反,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有效教学也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连加》一节时,我首先呈现了一幅情境图:森林边上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思考: 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 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 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是就是没有连加算式。经过反思,原因在于情境问题缺乏针对性。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四、小学数学情境问题要有挑战性和探究性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问题还要有挑战性和探究性。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还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3]
  例如:教学互质数时,我提出问题:哪些数可以组成互质数?对于这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生分成4个人一组进行探究学习,课堂讨论的气氛很热烈,有的说,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1和任何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质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合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前三种说法大家都表示同意,后两种说法意见不一,大家争得面红耳热,最后我进行点拔,要求各举出例子说明,质数和合数如(2和9),合数和合数如(4和15)可组成互质数,但也可组成不是互质的数如(2和6,8和10)等,要根据具体的数而定。这时课堂总算安静下来,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组成互质数。”大家都用惊讶的目光期待他的发言,他很有把握地说:“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老师先不作答复,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找出答案。实践证明,探究性的问题往往是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活动,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效达成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维红.对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思考J.新课程.2009,(3):39—40.
  [2]宋菲.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优化策略探析J.新校园(中旬).2017,(04).
  [3]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中的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