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创新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立足于一个目标、一个材料,从多角度、多方面得出不同答案的一种扩散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可以让中学生更主动、更深刻地学习数学,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初中数学 发散思维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6-0080-01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按照教师教的和书上写的去思考问题,用常规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学生智力、素养的发展是有阻碍的,特别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是致命的缺陷。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1.循循诱导,在变通中解决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告诉我们,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创造“愤”和“悱”的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尤其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需要变通。变通,是思维发展的显著标志。在实际教学时,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一般的解决方法后,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离开原来的思维轨迹,从侧面、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原有知识及解题经验的联想,及时作出替换、假设、逆反、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及设想。通过积极的设想、变通,学生就会自行从单一的思维向多元的思维过渡,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当前,经济全球化住于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就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关键在教师能否教会学生“变通”的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通过变通训练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
2.创设思维情境,在开放中讨论
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在愉快、活跃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因而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思维扩散情境,既要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又要用平等、宽和的态度影响学生,在心理放松的基础上将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在不断地讨论中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逐渐将这种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意识固化下来,形成一种良性的思维习惯。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为例,在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发散性情境:同学们,这两个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我们能说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你要怎样证明你的观点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听过学生的回答后,我接着提问:我们怎样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呢?需要借助什么样的条件?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讨论。给出一个条件时(一个边或一个角相等),给出两个条件时(一边一角相等或两个边相等、两个角相等),给出三个条件时(两条边相等及两边夹角相等、两条边相等及两条边的对角相等),在逐一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排除了一个条件和两个条件,最终在一次次的论证中确定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鼓励学生猜想,在启发中探究
猜想是数学规律产生的基础,是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源头。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已知条件上大胆猜想,并发散思维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修订,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启发中探究数学概念、定理,不仅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也在启发和探究中培养了数学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为例,在同学们对多边形、对角线和外角的定义有所了解之后,我引导从四边形入手进行大胆猜想:怎样求不规则四边形的内角和呢?有的同学猜想从两个对边的中点出发连接一条线,有的同学猜想将不规则四边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答案不一。然后让学生去论证自己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论证中走进了“死胡同”,有的同学论证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猜想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直至n边形,最终得出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在初始階段,不管学生的猜想是否符合数学规律,教师都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敢于猜想,其后慢慢引导学生合理猜想、科学猜想。
4.诱导学生求异,在训练中培养
发散思维从来不囿于一种思路解决问题,也不囿于一个角度寻找答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方面诱导学生,一要诱导学生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思考;二要诱导学生从认识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分析,摆脱原有观念的束缚;三要求异、变通,从多种多样的解题训练中培养发散性思维,即对一道题变换已知条件或问题,从而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开阔,使发散思维的培养水到渠成。例如,在等腰△ABC中,AB与AC相等,随意在BC上取一点D,过D点做AB的垂线,使DE垂直于AB,垂点为E,过D点做AC的垂线,使DF垂直于AC,垂点为F,BG是AC边上的高。求证:DE+DF=BG。在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截长补短”证明法后,还要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解题,像是过D点画一条垂直于BG的辅助线或延长DF到K,作BK垂直于FK,等等。还可以改变已知条件或改变问题,训练学生将一道题扩散为n道题,在变通中求异,在发散中创新。
总之,在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发散,启发他们从多个路径去探寻数学的本质,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中恢.黄小洁.《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与研究》[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08).
[2]周幸宽.《浅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3]麦景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农家科技,201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