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地域文化环境下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美术活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思维活动,它表现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为幼儿的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为此,改革幼儿园中现有的美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幼儿创新的发展,成为研究的课题——利用本土文化,开展美术创新活动。本文试从地域文化入手,开发利用家乡传统文化中符合幼儿美术教育要求的美术素材,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丰富幼儿美术教学内容。引领幼儿美术与情感的联系,促进幼儿美术素养的发展。
  地域文化 幼儿园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4-0012-01
  美术新课标中指出,尽量运用自然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美术基本教育可因地制宜的将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开发本土生活化的美术活动题材,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福建省泉州市自然资源丰富,上古时期先秦开始经济开发,泉州市是闽南文化源头,具有丰厚的地理人文资源,深入挖掘福建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域文化的美术教育资源进行幼儿美术教学,对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地域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教学的意义
  福建本土文化是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校本课程资源,泉州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全球首个世界多文化展示中心,国务院首批公布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素有世界宗教文化博物馆之称。泉州的语言,建筑及民俗独具特色,是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宝贵文化资源。
  感受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认知可及的,本土文化生活性与价值的综合性使其与幼儿园美术课程特征一致。福建泉州德化县是中国陶瓷名城,当地本土艺术品类繁多,以生动的艺术形态展现在幼儿面前,能为幼儿以真的启迪,美的感受。其丰富的内容与文化内涵为幼儿美术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
  动手能力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具备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本土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鼓励幼儿运用本土文化的形式,在生动活泼的气氛环境中大胆创作,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创作与欣赏相互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缺乏欣赏则失去本土文化的意义,缺乏创作则不能产生本土文化的欣赏。幼儿美术教育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时,才能使幼儿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幼儿的想象力才能得到释放,本土文化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艺术素养,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2.幼儿美术教学中地域文化的渗透
  艺术感受是一种审美素养,幼儿美术教育应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让幼儿感受发现与欣赏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美,是培养幼儿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福建泉州是自然环境优美,富有传统工艺技术文化的城市。德化县的风景名胜组成了幼儿美术教育的独特资源,可以带领幼儿近距离的感受本土文化。如在参观工艺博览会活动中,孩子们看到博览会中的“鲁班广场”时,惊奇欢呼,无拘无束的欣赏交流,为幼儿的表现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真实的事物,有助于其艺术创作与表现力的提升。
  欣赏是更深入的美的感受,艺术中的审美感知是关注事物的形状等因素表现的形式美,福建省泉州德化县有很多的仿古小件工艺品,各种工艺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是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良好资源。
  通过引领幼儿近距离欣赏多彩的佛珠,孩子们看到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佛珠饰品时,激动雀跃,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幼儿从颜色,纹理等方面认识不同的佛珠,在欣赏交流中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审美空间。
  将本土特色資源引入到美术课堂中,让美术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生活,萌发幼儿创造本土艺术作品的愿望。我们只要以《纲要》精神为指南,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环境资源,结合本土文化,带幼儿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有目的地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美术活动的发展。
  将地域特色的教育资源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是开发美术教学资源的有效方法,可以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幼儿美术欣赏创作的空间。使幼儿在欣赏享受审美中感受家乡文化,让家乡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庞俞东.浅析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学生作品创造性的反思[J].艺术评鉴,2017(20)
  [2]王玉荣.谈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
  [3]夏双双,黄胜.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0)
  [4]金静.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方法[J].赤子(中旬),2013(09)
  [5]常利芹.有效教学策略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6]李菲.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202.htm